第一百四十一章:“此戰威名”【本章大量史書體代替戰爭描寫】(第2/3頁)
章節報錯
“單于的幾個王子全都分裂,帶著自己的部隊,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決定,要和這些“不知道死活”的秦人軍隊廝殺到底,或許是為了他們的父親報仇,也或許是為了名正言順的登上單于的位置。”
“這是一場慘烈的戰爭,戰爭持續了三年的時間,這三年的時間裡,不斷的有當時應該是“其他國家”的人來到邊疆,參與這場戰爭,抵禦匈奴。”
“根據猜測,武安君陳瞻的身體也是在這一場戰爭中被損壞的,這也是導致武安君陳瞻在戰爭結束沒多久就死在歸途中的原因。”——《華夏戰爭史·伐蠻之戰》
“透過對草原上墓葬的挖掘,可以看出來先秦時期的人們所使用的武器已經逐步的開始進化到“鐵製”了,就如同鐵質農具以及牛耕的出現一樣,同樣是在這個風雲激盪的年代。草原上這座墓葬發掘出來的武器碎片透過考據,可以看出是當年“伐蠻之戰”的兵器殘餘,而且在這座墓葬的周圍還發現了一座巨大的“萬人衣冠墓葬”,推測是當初死去的兵卒們的——《對草原大型墓葬群389號的研究》”
昭襄王十四年,秋。
草原上的綠色幾乎全都被戰爭的鮮血所侵染而變成了紅色的時候,草原上幾乎所有的水源都被血液汙染的時候,草地上的鮮血已經乾涸、溼潤、再幹涸的時候,這場持續了三年的戰爭終於結束了。
匈奴被趕到了更遠的地方,幾乎是到了祁連山、狼居胥山一帶。
而他們的膽魄也已經被秦軍打碎了,在之後的數十年、甚至是數百年的時間內,他們見到“中原人”都會下意識的逃跑,覺著所有的“中原人”都像當年的秦軍一樣兇悍無比,不可招惹。
這也為中原王朝提供了數百年的溫床,可以野蠻的生長。
鮮血澆灌出來的,是一個更加強悍的、更加不畏懼蠻夷的“華夏”,這是必然的。
秦軍大帳
“咳咳.咳咳咳.咳.”
一連串幾乎沒有停止的咳嗽聲從大帳中傳來,陳瞻臉色蒼白的坐在那裡,明明方才不惑年紀的他,看起來像是一個老頭子一樣。
比一旁的司馬錯、贏疾看起來還要蒼老。
白起的臉上帶著緊張的神色,他連忙將一旁的蜜水遞到陳瞻面前:“將軍,您.”
陳瞻擺了擺手,手中的帕子上全部都是鮮血的痕跡,像是一朵朵的梅花一樣綻放開來。
他臉上帶著些許微笑以及釋然:“不必在意,我的身體早已經撐不住了。”
陳瞻的臉上帶著遺憾:“若是這副殘軀還能夠再支撐個一兩年,我定然會將匈奴徹底趕走,讓他們去往更西邊的方向!而不是現在一樣,蝸居在狼居胥山一帶!”
白起則是較為拘束的說道:“將軍,若匈奴人一味的防守,我們繼續攻打下去的話,傷亡只怕還會更加慘重。”
“能夠取得這樣的戰績,已然是威名天下了。”
“王上所傳來的信件中,多是誇耀您的,說其餘六國為您的威名所懾服,這幾年全都十分老實。”
這是正常的。
雖然這個時期的國家都能夠按著蠻夷的腦袋錘,但——這麼大的戰果,甚至是直入草原,將匈奴逼迫的放棄了近乎一半他們口中“長生天賜予的草地”,這便不是其餘國家能夠做到的了。
哪怕是他們,雖然是按照匈奴的腦袋錘,但也是在自己國家的邊境處,依仗著城池之利才能做到的。
這一點從後來被稱之為“四大名將”之一的趙國名將“李牧”駐守邊疆抵禦匈奴的事情中,便能夠看出來了。
匈奴哪怕打不過中原的這些變態國家,但卻也不是軟柿子。
能夠把匈奴當成和他們一樣錘——秦國的實力、武安君的實力就不言而喻了.
陳瞻搖了搖頭:“不說這些了,我這副殘軀已然無法堅持太久了。”
“王上可是回信了?”
他在前幾日給嬴稷的信件中提出了一件事情,希望嬴稷能夠應允,倒是不知道嬴稷是否會真的同意了。
一旁的白起連忙說道:“王上已然回信了。”
他將信使送來的嬴稷的回信遞給了陳瞻,原本白起是非常自傲的,畢竟他才二三十歲就一舉成名,達到了如今的地步,甚至是掌握了不少“太尉”的權力。
但這一次的戰爭中,白起從中學到了兩個字。
“謙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