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臏對於“禮崩”的“貢獻”在於戰爭方面。

在他出現之前,雖然大家打仗也沒有多麼講究了,但畢竟沒有那麼多的“計謀”,但孫臏的出現徹底的打破了這個場面人們開始玩“戰術”了。

當“計謀”出現在戰場上,原本的“禮戰”之名就被掀下來了最後的一塊遮羞布。

人們開始只在意戰爭的“結果”,而不注重戰爭的“禮”。

這是禮崩的第一步。

而第二個,也是最嚴重的、最具有破壞性的、最沒有底線的、將“禮崩”徹底從暗中扯到了現實,將“禮崩”浮現到了方方面面的人,是張儀。

可以這麼說,如果禮崩這一件事情的貢獻值分成十分,孫臏佔其二,張儀佔其七,其餘天下人共分餘下的一。

為何?

因為張儀做的事情,實在是太.破底線了。

說的難聽一點,張儀做的事情相當於後世某個指著洛水放屁天下聞的人做的事情。

他以一國之相的身份,在正式的、公開的外交場合以國家和君王的名義承諾的事情,沒有做到,不僅沒有做到,還一而再再而三的沒有做到。

他是沒有什麼“名聲”可言的。

當然,張儀做的事情很符合“利益”,但卻並不符合“禮”和“義”。

那為什麼張儀的名聲沒有司馬懿臭呢?

其一,因為張儀做的事情沒有導致很嚴重的後果,且秦國十分給力,最後一統天下。

其二,張儀本身就處於一個混亂的、禮樂崩壞的年代,在這個時代裡面,好似出現什麼事情都能夠被人原諒一樣.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第一點。

若是司馬氏指著洛水發誓之後一統天下,然後最後建立了大一統王朝,且連續四五代君王都十分雄才大略,最後按著“五胡”的腦袋錘的話,那“晉”的名聲或許也不會有那麼臭.

當然了,以上純屬猜測,畢竟萬事沒有如果。

在這樣禮崩樂壞的前提下,雖然“盟約”尚且還是可以讓人相信的,但沒有國君會冒著自己滅國的風險去賭。

於是,六國聯盟的事情繼續無限期的擱置了。

新即位的周天子坐在大殿中,他比他的父親、大父都要聰慧,當然也更加的自負。

他想要做的不僅僅是坐穩國君的位置,他更想要恢復周的榮光。

在這位新的周天子看來,他最大的阻礙和眼中釘並不是其餘的六國,而是那正在冉冉升起的“秦國”,這才是邦周最大的敵人。

因為他覺著,其餘六國的“王”都是不正規的,都是不合禮的,天下人都會斥責他們。

只要邦周強大起來,這些人不足為慮。

唯有秦不一樣。

秦國的“王”是他的大父親自加封的,這是合乎禮法的,即便日後秦取代了邦周,邦周也沒有任何可以在道義上指責秦的地方

不得不說,這位周天子的確是有些幼稚了。

他開始思考,該如何才能夠給秦國製造一些阻礙。

思考了許久的周天子,終於想到了一個萬全的辦法,但這個辦法僅僅是他還沒有辦法做到,需要六國的配合

他看著身邊的內侍低聲道:“去,傳信於六國國君,便說孤有要事相商!”

“令他們速速前來鞏!”

一旁的內侍幾乎是要被這位新天子的話語嚇死了,令六國國君前來?

還是這種不耐煩的、命令的語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