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一:冀州刺史部 第四九章:送出渤海印綬(第1/3頁)
章節報錯
逢紀府上。
“白天之事,還得多謝逢大人你多多支援。”
陳諾說著,被逢紀一面請到了堂上席前坐下。
那逢紀嘿然一笑,捋著鬍鬚,一時也不說什麼。他似乎知道陳諾要來似的,所以不用門人通傳,就將陳諾徑直帶了進來。
陳諾喝了一口茶,方才看著逢紀,緩緩說道:“公孫瓚南來,駐軍渤海郡南端的磐河,有意要與我冀州為敵。將軍問我退敵之策,我勸將軍將手中渤海太守大印讓出來,給公孫瓚堂弟公孫範,這樣或許能夠平息公孫瓚之怒氣,緩解我冀州之壓力。
可是堂上諸人皆是不能明白我的良苦用心,反是一片反對之聲。就連田豐田大人、沮授沮大人他們都是不贊同。想我當時陷入孤立無援之境地,可謂尷尬至極,就連袁將軍都是沉默不語。若不是逢大人你及時站出來,表示對我意見的一力支援,不然焉能輕易說動袁將軍?使得他下定了決心,決意將渤海印綬讓給公孫範,以此換取冀州之安定。
也正是逢大人你的深謀遠慮,成全好事,這才將我與公孫瓚一事暫時撇清了關係,免受了牽連。想逢大人對我的厚恩,當真是無以言表,也只能連夜親自登門拜謝。至於造次魯莽之處,還望逢大人你見諒!”
逢紀聽陳諾一長篇說完,一掀鬍鬚,禁不住哈哈一笑,搖頭道:“陳小將軍,你以為這件事情當真如表面看起來那樣的簡單嗎?”
看著逢紀高深莫測的一笑,知道他是話裡有話。
陳諾微微一愣,恭敬的問道:“逢大人的意思是……”
逢紀站起來,哈哈一笑:“其實,這也是袁公他自己的想法!”
“哦?”
陳諾也有些吃驚,立即問道:“原來是這樣,還請逢大人言明。”
逢紀搖頭道:“其實就在公孫瓚派人送來討伐檄文之時,袁公就已經開始有這些思謀了。他那晚還特意將我召到他的府上,跟我密談此事。
記得他當時跟我突然說道,‘吾雖身兼這渤海太守一職,奈何如今渤海之地一半為公孫瓚所侵佔,雖有名而無實。如其徒當著虛名而處實禍,何不度賢讓能,將這渤海一地讓給有賢之人呢?’
袁公跟我這麼一說,我那時就有點兒懵了。我還一時不明白他為什麼突然說出這些話來,只道是一時說說罷了,誰知……”
陳諾一聽,差點笑了出來。
袁紹這話也說得太假了吧?不說袁紹,只要是利祿中人,誰會嫌棄自己家產多呢?更何況,以袁紹的個性,說出‘度賢讓能’這樣的話來,不但噁心,也當真是無恥。
想他奪了冀州後,不但領了冀州牧,封邟鄉侯,身兼司隸校尉,並且擔著車騎將軍,渤海太守之銜,可謂職位之多一時無兩。想他一身身兼數職,何曾放過一個?他此時突然說出那樣的話來,不是噁心人又是什麼?
再說,他當初起兵靠的就是渤海一郡,這渤海郡土地沃實,兵源糧草充足,他一直緊緊攥在自己手中,如何會輕易放手?當然,他的話雖然是說得虛假了一些,但若非有非常之謀,如何輕易說出這樣的話來?果不其然,接下來逢紀的話就已經證實了。
只見那逢紀頓了頓,扯了扯嗓門,說道:“……誰知後來,我又聽說了一些事情,這才知道袁公的真實想法了。就在召見我之後不久,聽外間傳聞,袁公又特意召見了公孫範數次,而且公孫範每次從袁公那裡回來後都能得到特殊賞賜。
想那公孫範雖然是客將,但袁公何曾如此待見於他?我當時還有點想不通,不過一旦想到公孫瓚一事,也就不難明白其中道理了。
所以白天時,聽陳小將軍你偶一提起,當時雖然幾乎是一片反對之聲,但我觀袁公支支吾吾也不說話,突然想到前些天的事情,也就瞭解啦。
他是有意同意,卻又不好自己表態,更不能由他親自出口。他之所以隱忍不言,也是知道這件事情牽扯到冀州整體利益,必然遭到田豐、沮授和各位大人他們的反對。
而由你提出來,意義自然也就不一樣了,也正合了他的心意。我既然猜測到此,也就順了袁公的意思,替他將他要說的說出來,他也正好藉此拍板同意。所以這件事情說起來,你也沒什麼好謝我的,一切不過是順從袁公的本意罷了。”
陳諾一下子明白了,不由嘿然失笑。由他提出來當然不一樣,以後出了事情袁紹可完全置之度外,由他來一力承當。
不過話說回來,前後觀逢紀為人處世,怪不得他能夠混到現在仍是風生水起,那可當真有他的一套。
要知道,袁紹初得冀州,急需冀州方面士林的支援,所以必須盡力安排冀州人才到他身邊。而他入主冀州前又帶來了許多舊日追隨的老部下,他們把持了許多重要的官職,這樣也就阻礙了後進之人。
既然僧多粥少,加上袁紹又不想那些舊日的部下逐漸座大。袁紹在接手冀州後,立即展開了一輪大清洗,故意找茬屠殺了許多那些功勞過大的老人們,好騰出位置給冀州人士。
在這輪大清洗中,那些袁紹的舊部,除了像逢紀這樣的心腹之人,皆都是趕盡殺絕。而逢紀能夠一直屹立不倒,除了會拍袁紹馬屁,更多是懂得了解揣摩袁紹的心思;就如今天一事,他就能夠把捏得很好。
在別人的一輪反對聲後,當袁紹覺得無望時,逢紀突然挺身而出,力排眾議,不但替袁紹找到了信心,而且順了他的意,這樣的臣子如何不得主子的歡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