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做這些事情黃老三真的挺願意,他盡心盡力地給趙大川幫忙,哪裡該挖深溝,哪裡該壘高埂。

自從黃老漢家買了灘地,改造成良田,就給了這些民眾很大的啟迪。灘地也可以改造成良田,而且土地肥沃,價格便宜。

就是改造的時候代價太大,買灘地的人並不踴躍。

正常購買,必須按大麵積購買,因為隻有幾十上百畝購買灘地,才能有能力挖溝壘堤。你一家買個三畝地五畝地,挖個排水的溝渠,壘個擋水的高埂就下去一半了,還不如買幾畝良田來的實在。

沒有便利的溝渠,沒有高起的堤壩,如果這一年雨水多,再多的莊稼也不夠淹的。

一般人根本沒有購買力,也冒不起這麼大的風險。東湖附近高處大麵積的灘地,多少人虎視眈眈卻不敢下手,還不是害怕雨水一來,顆粒無收。

這些大麵積灘地,都是每年雨水豐富的季節給積淤而成,要麼就是雨水爆漲會淹沒的地方。這些地方,大部分別洪水,就是雨水稍微多點,就很容易淹沒下去。

趙大川買的這塊地,是黃豆親自測量,計算,最終由趙大山拍板,趙大川才去買的。黃豆可以肯定的是,隻要不是洪水,她所選的地,肯定是旱澇保收。

而真正的洪水,正常都是幾十年才出現一次。幾十年的收獲,就是淹一次也值了,何況淹沒了,第二年還是自己的土地,還能繼續耕種。

這種灘地,因為容易被淹,最關鍵的是不交稅糧,這就很可觀了。

黃豆還給了趙大川保證,隻要他把地種好,黃豆就可以保證讓他家地裡的稻穀也能成為縣衙採購的良種。縣衙不要,賣給普通民眾,鄉紳大戶家做種糧也可以。

隻要黃家種糧的這塊金字招牌不倒,那麼趙大川的這片土地就不愁不出好莊稼。

趙大川回去把黃豆的話原原本本學給趙大娘聽,趙大娘歡喜的連忙到丈夫趙勤的牌位前上了三炷香。

不用,黃豆這話肯定是為了趙大山。趙大娘旁敲側擊,沒有從趙大山嘴裡套出一句關於黃豆的話。她隻知道兒子喜歡人家黃豆,卻不知道黃豆對趙大山的看法。

她還讓二兒子去他哥那裡打探,讓趙大川以兄弟的名義去關心一下哥哥的終身大事。趙大川從聽趙大山的,現在更是以大哥趙大山馬首是瞻。

他一進他大哥屋,直接就把他娘出賣了,是他娘讓他來打探一下黃豆的事情,他們是不是郎情妾意,還是趙大山剃頭挑子一頭熱。

趙大山隻了兩個字:“等著。”

他不是不願意,他怕傳出去,於黃豆的閨譽不好。隻要涉及到黃豆的事情,別親兄弟,親娘都不行。

打探不到訊息的趙大娘也就罷了手,專心開始看著家裡建房造屋。

初春,氣溫開始回溫,趙大娘正領著趙雨在新家裡收拾。兄弟倆各建了兩棟大房子,前院後屋,砌了灶房,屋後還開墾了菜地,挖了互。

前院通往後屋是一條青石路,路兩邊砌了半尺高的花牆,種菜也好,栽花也行。

這是趙大娘這麼多年,活的最揚眉吐氣的日子。趙勤死後,他們母子四人受了多少苦,遭了多少罪,現在總算是苦盡甘來了。

秋後,等木工師傅打好傢俱,這個家更要大變樣了。

趙大山和趙大川的房子,中間是沒有排水溝的,兩家院子是一堵牆,靠走廊這邊開了一個門。

這也是趙大山要求的,兄弟倆住一起總會有點雞毛蒜皮的事情,不如分開住。院中間門一開,大人孩子來往也方便,不用繞路,門一關,又可以各過各的。

趙大娘也覺得好,她就沒見過那家兄弟在一起能齊心合力的,不吵不鬧的。

黃老漢五個兒子,結婚就分家,各家過各家日子,別吵架,妯娌之間連臉都沒見紅過。房子被泥石流衝了,一家人住到一起也是齊心協力,現在人家又蓋房子又做生意,碼頭還停了貨船,誰家有他家這麼好的。

想到黃老漢家,趙大娘就想到了黃豆,這心就有些七上八下,也不知道大兒子能不能如願。

正七想八想,外麵傳來敲門聲,趙大娘邊整理著衣裳邊問:“誰呀?”

著,剛好走到前門,順手開啟前麵,就看見自己公公婆婆正站在門外,公婆身後站了七八個膀大腰圓的漢子。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選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