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身為兒媳的許英霞就不被公婆喜愛,兒子還英年早逝,就算他的死和許英霞沒關係,在爭吵時都會罵她一聲剋夫。

更擔心她帶著兒子的工作名額和血脈改嫁,這麼多年來咬死了不分家,吃是家裡出,穿也是家裡出,同樣許英霞大部分的工資也得上交給家裡。

這麼多年下來,她硬是沒落下多少私房。

本來也能自我安慰,工資上交就上交,兒女的衣食住行,今後的嫁娶也都歸兩老掏錢。

兩老也是好面子的人,該有的都會有,一時之間一大家子也掰不清到底誰掙誰虧。

但誰又能想到,偏偏就趕上了下鄉熱潮呢?

原身就一個親姐姐一個親弟弟。

但她還有五個堂哥堂弟六個堂姐堂妹……

外加三個叔伯嬸嬸以及一個還沒出嫁的小姑。

按照政策,一家最多隻能留下一個兒女。

除非有工作單位或者嫁給有工作的男方,不然到了年齡都得下鄉。

在前年,原身的姐姐、兩個堂姐以及兩個堂哥是他們省城頭一批下鄉的知青,第一批下鄉的知青都猶如懷揣著理想抱負的大鳥,為國家建設振翅高飛,奔赴到五湖四海。

在原身爺奶看來,這是好事。

兒孫實在是太多,家裡都快塞不下了。

工作名額也不好得,與其在家裡乾耗著,不如下鄉建設還能自己掙口糧,要是豐收年,說不準孫子孫女還能寄點糧食回來救濟他們。

結果沒多久,家家戶戶接到一封又一封哭慘的信件。

大夥這才知,下鄉有多苦。

就連姜家的抽屜裡,也塞滿了信件,一個個嚷著求著想回家。

回家是不可能回了。

而且政策在這,該去的還是得去。

今年姜家到了年齡的就有三個人。

還有一個堂哥從去年開始就偷偷跑去蹲棚戶,躲著知青辦就是不願意下鄉。

像堂哥這樣躲著的還不少。

上面又弄了一個強制下鄉令,一旦抓到人立馬送上下鄉的火車,要有反抗的,直接送去勞改。

也就是說,根本沒得躲。

姜雙雙不想下鄉,要麼找個工作要麼找個男人。

其實她都無所謂。

實在是沒法子,下鄉也不是不行,日子肯定艱苦,但這麼大一個人不至於活不下去。

但誰讓她氣性大呢!

姜家四個到了年齡的人,憑什麼有人能留,她就必須得走?

既然她得了原身的人生,那她也有為自己爭取的權利。

她家就許媽有工作,但因為姜爸是救軍人犧牲再加上許媽這幾年兢兢業業上工,嘉獎外加評級她一個月能拿四十多塊的工資,一人頂得上兩人。

在有工作的叔伯嬸孃中,她工資是最高的。

同時她家的人數也是最少的。

工資交得最多,糧食吃得最少,憑什麼要犧牲就得犧牲她?

那不好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