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侯熊通續問道:“楚室可有將才耶?”令尹鬥伯比拱手上言道:“臣侄鬬廉,堪當將職!”

楚侯熊通喚過鬬廉,謂其言道:“社稷安危,全在將軍,今有鄧室不臣,但請將軍掛帥,出師征剿!”

說罷,楚侯熊通隨即解下隨身佩劍,徑直行將上前,來至鬬廉身前託劍相贈,繼而謂其言道:“自君受劍時起,上至天者,下至淵者,將軍均可制裁!”

鬬廉躬身抬臂惶恐受劍,俯首回言道:“臣既受君親賜佩劍,敢不以死效忠?但臣嘗聞,國不可從外爾治,軍不可從中而御,二心不可以事君,疑志不可以應敵!願君垂聽微臣一言,祈請許臣一言之命,軍中之事,不聞君命,皆由將出,臨敵決戰,無有二心!若此,則可無天於上,無地於下,無敵於前,無君於後!是故,智者為之謀,勇者為之鬥,氣厲青雲,疾若馳鶩,兵不接刃,可致敵降服!君若不許臣之此權,臣萬不敢領職為將!”

聞言,楚侯熊通當即應允,問日:“將軍何以治軍耶?”

鬬廉抱劍回日:“蒙君厚愛,臣定不辱使命!此行伐鄧,當是見其虛則進,見其實則止,勿以三軍為眾而輕敵,勿以受命為由而重死,勿以身貴而賤人,勿以獨見而違眾,勿以辯說為必然!士未坐勿坐,士未食勿食,寒暑必同,軍卒士氣高漲,是以盡願以死相報也!”

楚侯熊通讚道:“善哉!得之將軍領軍入鄧,寡人無憂矣!”

說罷,當堂受其兵符節絨,並著百官盡心籌備後勤供應。

是年夏初,楚將鬬廉率領楚軍三萬,並巴軍一萬,浩浩蕩蕩開赴鄾邑,將之鄾城團團圍住。

此行北上,楚將鬥廉之意非在鄾城,而欲藉此調動鄧軍來援予以打擊,是以圍城之後,並未即時揮軍攻城。

戰報傳至鄧室,鄧侯吾離急召文武商議對策,謂眾言道:“鄾城因我逢此大難,寡人決難座視不理,眾卿可有退敵良策耶?”

大夫鄧瑜拱手上言道:“楚圍鄾城,我不得進,彼不得出,此乃困兵之法也。我可引軍偷襲其後,鄾城守軍迎擊其首,前後夾擊之下,楚軍必敗也!”

鄧侯吾離錄用其法,即著養摯、聃盛為將,各領一軍馳援鄾地。

不到半日光景,鄧軍即至鄾城十里外郊野,鄧將養摯、聃盛一陣商議,論日反圍楚軍之策,暴用之則勝,徐用之則敗,遂定兵分兩路,左右共進突襲其後,致其兼顧不暇,慌亂自潰。

與此同時,楚將鬥廉業已收穫哨騎探報,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得知鄧室援鄾大軍已至,即遣巴軍斷後阻擊鄾邑追兵,繼而親領楚軍迎戰鄧室援軍。

只見令旗一陣翻舞,楚將鬥廉擺出四武衝陣應敵,鋒線置以步卒鐵盾,中軍部署駟馬戰車,後衛擺設驍勇重騎,兩翼佈置弓弩射手。

用時刻餘,弓步車騎四武皆已調停完畢,屏息凝神只待敵軍襲來。

日將西斜之時,鄧將養摯、聃盛引軍而至,見之楚軍在前,隨之一聲令下,兩將當先發起突襲。

楚將鬥廉坐鎮中軍,緊摯手中令旗,從容應戰,見之鄧軍行近,提臂橫舉令旗,沉聲吼道:“鐵盾阻敵!”

前鋒步卒受命快速前行百步,繼而挺盾封線,形成一道銅牆鐵壁。

鄧將養摯、聃盛領軍衝至楚軍陣前,車騎重兵為其鐵盾所阻,毫無用武之力,只得著弓弩射手,向其陣中一通亂射。

見之火候已至,楚將鬥廉橫掃令旗,再聲令道:“弓弩壓制!”

兩翼弓弩射手受命長弓搭箭,朝向陣外齊射數陣。

鄧軍迫於利箭鋒芒,漸退至百步開外與之對射。

見之此狀,楚將鬥廉厲顏怒目,揮旗前指,振臂高呼,日:“戰車出陣!”

聞之將令,鋒線步卒挺盾後撤,開啟陣門數座。

鄧軍見其陣門徐開,遂又引軍復攻楚軍大陣,欲奪陣門從內破其鐵盾壁壘,而後協同鄾軍前後夾擊,一舉殲滅楚軍。

待之行近楚軍陣門,悶雷陣陣隨地傳至,數架駟馬戰車衝出陣門,鄧軍為其殺得措手不及,被迫無奈再次後撤。

楚軍前鋒步卒挺盾快速跟進,向前推進五百步而止,放進自家戰車驍騎,續又壘起盾牆阻敵於外。

如此往復三次,鄧軍對之四武衝陣束手無策,幾番搶陣無果,已是精疲力盡,士氣跌入谷底。

還觀楚軍乃是愈戰愈勇,主將鬥廉指揮得法,全軍士氣高亢激昂。

日落西山,紅霞滿天,決戰之機已至,楚將鬥廉提疆橫搶一聲大喝,催馬延峰疾馳而下。

步卒盾甲順勢讓出陣門,但見一道黑影閃過,楚將鬥廉躍馬落入鄧陣中,縱行橫淌無人可阻。

隨之步卒撤盾疾行跟進殺出,兩人一組攻防無縫銜接,鄧軍招架不住連連退卻。

四武戰陣混為一體,受之前鋒步卒催動戰陣,中軍戰車驍騎隨行殺出,兩翼弓弩射手側行封線尋敵擊殺。

楚軍過處無人匹敵,人擋殺人,佛擋弒佛,介如秋風掃落葉,鄧軍遇之如見閻羅,畏怯膽寒連連敗走,與其力戰半個時辰,終是抵敵不住,從而全線潰退。

大戰得勝,楚將鬥廉並未揮師追擊,果斷下令收縮戰線,回師迎擊鄾邑守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