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6章 師徒祭紀城 鄭齊悍九州(第1/6頁)
章節報錯
繼弒兄戮侄後,陳公陳佗如願纂臨君位,桓公餘之三子陳躍、陳林、陳杵臼,則成其為君途中最大威脅,被其視為眼中之釘。
留之無益,殺之失德,權衡利弊後,陳公陳佗遂將陳林、陳杵臼發配之南境不毛之地,任其自生自滅,圈禁陳躍於氏族祠堂,裡裡外外駐有重兵把守,其一言一行,盡在大夫陳佗掌控之中。
閒話不敘,時過月餘,天子特使攜詔突至,陳公陳佗取過詔書閱之,書中敕令其厲兵秣馬,不日出師伐鄭,更著紀候姜無啟密招北戎大軍入關,冀其拖住齊魯大軍,勿使之援鄭。
陳公陳佗閱畢驚出一身冷汗,其剛僭居君位不足月餘,正欲與鄭結盟,此時詔令伐鄭,與其心中所謀相去甚遠,深知周王此舉乃是引火自焚。
若是抗命不尊,必遭周王妒恨,或將引王師伐陳,加之親周者宋衛在側,隨之出兵向陳,則陳室危矣!
然若奉命出師,周、宋、衛對陣鄭、魯、齊,其勝算可謂小之又小,且引北戎大軍入關一條,乃禍國殃民之舉,洛邑或成鎬京第二,陳室亦將揹負千古罵民,可謂是一敗塗地,談何爭霸大業!
如此這般,奉詔出兵不是,抗詔不尊亦為不是,陷此兩難之境,陳公陳佗徹夜未眠。
思之數日終得一兩全之策,不若將之周王詔書寄送鄭公姬寐生,並允諾來日大戰之時,與其接戰便走不予爭鋒,如此即未抗詔引恨,可免眾師來犯,又可送與鄭公一個恩情,為來日盟鄭奠定基石。
思定即行,陳公陳佗著快騎,連夜將之書信送往鄭室。
時年,鄭公姬寐生已是歲過半百,古語言之已知天命,其為政施略相當老成持重,世事幾無可於其心中泛起波瀾,然接獲陳公陳佗書信,亦令其夜不能寐。
一者陳室與鄭若即若離,為敵之時多矣,其訊息來源可靠否仍是未知之數;二者若是情況屬實,周王姬林確有謀鄭之念,待之兵臨城下之時,我是戰與不戰?
戰則與王為逆,或將招至諸侯勤王伐鄭,鄭室休矣!
不戰屈身求和,或可避一時之患,鄭室則將淪為宋衛屬臣,日後稍不如其意,其必聯軍向我,與其終是難免一戰!
三者引戎入關,事關整個中原安危,鄭室於戎患中崛起深知其害,然此次外有北戎大軍壓境,內有判周逆臣在側,更兼王師兵臨城下,單旅戰之三軍,還需全勝,縱使鄭公姬寐生用兵如神,亦難辦到。
挨至次日早朝,鄭公姬寐生剛要提及昨日接獲陳公陳佗書信一事,堂下世子姬忽搶先上表奏道:“臣獲洛邑密探奏報,周王姬林籠絡虢、衛、陳、蔡組成聯軍,於近期即將對鄭用兵,君上當早做謀劃,思之良策以應敵!”
聞其所言,鄭公姬寐生即於心中斷定陳公陳佗所言非虛,遂取陳公書信令著侍臣遞與眾臣傳閱。
待之眾人一一閱過,鄭公姬寐生開口言道:“眾卿以為如何?”
形勢於鄭極為不利,文武百官一時亦不知從何而言。
鄭公姬寐生環顧眾臣緘默以待,過之一時,大夫祭足出而上言,日:“待之戎軍大舉入關,聯軍集結部署完畢,我再出兵相抗,可想而知幾無勝算!依愚臣之意,周王姬林此時尚不知密詔洩露,我可上佔天時,出其不意率先出擊,剪除判周逆臣;下依地利,陳兵制邑天塹,以阻王師東進;中仰人和,託齊御戎關外,使魯鉗制蔡衛,而後伺機還擊,此為上策也!”
聞之所奏,鄭公姬寐生俯首叉腰,捻鬚沉思一陣,對之祭公所謀不做評論,隨即謂之眾臣下達君令,日:“著上大夫祭足出使齊魯,曉以利害說之拒戎制周;著上將原繁、高渠彌領軍八千扼守制邑關隘要道,勿使王師東出洛邑;著祝聃領右將軍職,洩駕領左將軍職,姬忽領前將軍職,攜師四萬隨孤伐紀;著曼伯、子元領都衛營二萬精兵,緊守新鄭不容有失;餘皆眾卿後方用心排程,保證前線所需糧草應時供給!”
聞得君令,受命文武依序行至君前,領取使節兵符,待之眾臣歸位,鄭公姬寐生續言道:“鄭室自入虢鄶,立足中原之日起,四鄰諸侯便視我為敵,數起大軍侵入我境,新仇舊恨終需清算,吾意以此一役,將之周、衛、宋、蔡、陳等全數擊潰,令其十年之內,再無起兵可能,一舉稱霸中原!”
聞言,百官將軍豪氣頓生,盡皆伏地齊聲高呼:“稱霸中原!”
朝後,眾臣各司其職,不在話下。
是日午後,大夫祭足辭別妻兒,上告鄭公姬寐生,即行啟程出使齊魯。
一路無話,大夫祭足一行,取道先行來至魯室。
魯公姬允以上賓之禮待之,接風宴上大夫祭足先向其致以鄭公問侯,而後於其推杯置盞暢聊回首往事,言至興起時,大夫祭足忽然掩面而泣,魯公姬允見之驚問何故,大夫祭足拂袖輕拭流涕,隨即緩緩道來,日:“鄭室新立,四鄰諸侯與我為敵,時刻欲奪吾地,毀我宗廟,近日獲知周衛聯軍又起,兼引北戎鐵騎入關,合近十萬之眾大舉伐我,鄭室恐難度過此次危機,但望魯念及庚午賑糧之情,秉持皓防讓地之宜,對我施以援手!”
魯公姬允聞之稍加遲疑,而後問道:“需孤出兵幾許耶?”
見說,大夫祭足揮之雙手連聲道不,謂其言道:“與敵流血爭戰,鄭人自為即可,只需魯公做勢援鄭,陳兵蔡衛邊境即可,此役鄭室若得僥倖獲勝,其魯軍調動所耗糧餉,均由鄭室支出!”
聞其所言,魯公姬允心中生起一絲慚愧,遂對其言道:“以鄭室一己之力,敵四邦十萬之眾,可謂孤注一擲勝之渺茫,若得鄭公所需,孤願借鄭八千精兵!”
待其說罷,大夫祭足煥發笑顏,回言道:“老夫謹待吾君謝過魯公,然戰場之上拼殺,流血犧牲不可避免,何況以寡敵眾太過兇險,鄭室或將一敗塗地,不必引入過多傷亡,但得魯公引軍鉗制蔡衛,為我爭取得些許時日,使之我軍可得喘息之機,對我鄭室便是莫大恩德!”
聞及此言,對之鄭公悲壯豪勇,魯公姬允心生敬佩之情,遂執樽相敬,謂對祭足言道:“祭公所請,孤當義無反顧,七日之後,但見魯軍旗號,插遍衛蔡邊境,還願鄭室得天所助,化險為夷!”
大夫祭足拱手禮謝,繼而舉樽還敬。
待之席散,魯公姬允念及大夫祭足奔波勞碌,欲留其於府中暫歇為其婉拒。
只因戰事緊迫,此處事畢還需趕往齊地,大夫祭足遂以君命在身不敢久留為由,匆匆辭別魯公姬允,引得隨行人等趁月明照道,連夜出城取道望北而行。
七日後,大夫祭足風塵僕僕趕至齊室,於齊室朝堂之上面見齊公,並遞交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