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7章 宋軍御三師 鄭師戰九州(第4/8頁)
章節報錯
春夏交替,時光飛逝,轉眼即至忙夏五月。
鄭室盟軍如約起兵大舉伐宋,齊魯大軍南進直取菅城,鄭室雄兵則北上緊逼郜、防。
此時,宋公與夷正忙於整軍練兵,突遭鄭室聯軍兩路大軍進犯,菅、郜、防三城岌岌可危。
然新軍未成,一時間無兵可調,眼看三城便要更名易主。
朝堂之上,宋公與切齒大罵鄭公無恥之徒陰險小人,對其又無計可施,只得坐視三邑城破易主。
後無援軍,郜城令及防城令棄城而逃,鄭軍不費吹灰之力輕取兩城。
菅城為齊、魯大軍所圍,城令宋啟立劍起誓與城共存。
堅守三日,敵強我弱之勢下,守城將士相繼陣亡,戰至最後,僅剩城令宋啟一人扶旗立於城上。
忠勇之士,人皆愛之,齊、魯主將連稱亦曾試圖勸其歸降,準其任就菅城令。
然宋啟慷慨激言道:“生當仁杰,死為鬼雄,吾之志也,獻城降敵之事,吾縱萬死亦難行就!”
此時菅城就在眼前,守軍僅剩一人,取之易如反掌。
然齊、魯大軍遲遲未鳴戰鼓出擊,止因憐惜宋啟忠勇之名,不忍取其性命。
然其心志堅石難化萬難說降,至最後只得遂其心願名其志。
齊、魯大軍主帥閉目緩抬右手,略做停頓用力揮下,緊隨之一片箭雨壓向城頭。
宋啟閉目相迎,用盡全力朔劍城頭支撐身軀,左臂挽旗立杆不倒。
利箭穿甲而過,宋啟身軀紋絲不動,只見其頭顱緩緩垂下,如願長眠菅城城頭。
齊、魯大軍城下停留城下,為其緬懷半晌,方才開進城中,嚴令不得擾民,後又收得宋啟屍首好生安葬。
鄭室聯軍入宋初戰告捷,輕取宋地三。
三師齊聚曲阜慶功。
鄭公如約奉送郜、防兩地與魯,菅城則由齊室領防。
魯公姬息喜而言道:“鄭公之誠之信,天下諸侯無出其右也!奉公勤王,以王命討不庭,不貪其功,不戀其土。勞師征戰略有所獲,皆散與會命勤王之師。其無私正氣,為我諸侯效仿之楷模!”
齊公姜祿甫亦贊言道:“論大公無私者,鄭公當居首位;當今諸侯能以振興王室造福蒼生為己任者,亦僅鄭公一人也!”
聞得二公所言,鄭公姬寐生含謙致謝,繼而言道:“公器不存,世道亂象叢生,吾輩之過也!王室孱弱以致諸侯心生異志,匡扶社稷我等義不容辭,奈何兵微將寡,與盟者亦止齊、魯兩邦,以此清叛除逆,可謂是任重道遠!”
聞其言,齊、魯二公相視默然,隨後齊公姜祿甫言道:“鄭公大義,我等不及也!”
魯公姬息接其言問道:“對此,鄭公可有長策解之?”
見問,鄭公姬寐生緩言回道:“孤今檄文天下,邀眾會赴王命,與盟者寥寥無幾,孤甚寒心!欲使諸侯重尊周邑,需得重朔王室威信,不會王命者,當舉兵伐之施以懲戒,此中當以衛、郕、蔡三邦最甚,不會王命不說,更助叛宋抵禦王師。其後,聯軍用兵所向當是蔑視王庭者,諸公以為可否?”
齊公姜祿甫當先附和應道:“鄭公一語中的,甚合孤心,齊軍願聽尊命,聽候調遣!”
魯公姬息亦應傾囊相助。
鄭公姬寐生聞之大喜,起身拜謝,言日周室振興有日也,繼而三公約定舉兵之日,隨後散去各自備戰。
秋七月初旬,鄭公姬寐生領軍入魯,欲會魯軍共伐衛、郕、蔡。方入魯郊,接獲邦中戰報,宋、衛聯兵趁虛而入圍攻延津,蔡人隨其後攻取戴邑,阻截鄭軍回援。
聞迅,鄭公姬寐生急令止軍,鳴鼓聚將中軍議事。
時過一刻,軍中大小將領齊聚中軍大帳,鄭公姬寐生率先發問我,言道:“宋衛鼠輩不敢與我正面交鋒,聯軍襲擊孤之後方,邦中兵力薄弱,恐難撐持長久,諸卿可有良策解之?”
聞之,穎老叔緊接其話音回稟道:“老夫以為,邦中危急不可不救,當即刻調轉兵鋒奮力回援,攻其後一舉殲之,除此更有何策?”
聞言,鄭公姬寐生大讚其勇,對其所表不置褒貶,續問道:“諸卿可另有奇謀?”
諸將皆言當即刻回援以免新鄭有失。
聞眾所言,鄭公姬寐生面漏憂色,輕點其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