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7章 東海起波瀾 中原興刀兵(第2/6頁)
章節報錯
向姜重摔落地,幸得侍女護得周全無性命之憂,然則傷勢不輕,眼見身後追兵漸至,耳聽得為首將士大生喊道:“罪婦休走!”
向姜回頭探望,心知情勢危急,轉而看向邊界,向兵亦已距已不過五十餘步,莒將司馬莒石見向兵趕至,下令停止追緝列陣待敵。
向將溪翀見莒兵停下追趕,亦下令部隊嚴陣以待。
莒石催馬向前,大聲喊道:“吾乃莒邦司馬莒石,今奉君上將令,緝拿出逃婦人向氏!吾主家事,外人切莫插手,免起刀兵!”
見其喊話,溪翀亦走馬出陣回道:“莒人家事,自與吾邦無關,然事關君女安危,向氏臣民便難置身事外,今日君女歸國醒親,吾等當護送歸國,保其周全!”
見之交涉失敗,君命在身不敢有違,莒石當下拔出劍說道:“如此,多說無益!”隨即劍鋒前指下令兵卒:“拿下罪婦,不辱君命,但有阻攔者,殺!”
一聲令下,身後百餘騎士人頭攢動,走位列陣,亂而有序,持長矛者,催馬慢行於前,持弓弩者,掠過主將站列兩翼,張弓搭箭瞄向敵軍。
莒軍擺開陣勢,溪翀身為弱邦之臣,然武將血性猶在,面對挑釁,溪翀高舉長矛,口中喊道:“護主保境,迎敵!”
身後甲士奔走列陣,盾甲在前,弓手次之,騎兵壓後!
一場廝殺一觸即然,萬鈞之極,向姜抽出車佑所配短刃,貼於脖頸橫刀胸前,面朝莒石大聲罵道:“我自入莒,遭盡欺凌,現視我如物一般,隨手賞賜於臣,非向氏不忠,實乃莒子欺人太甚。出逃歸家實屬無奈之舉,今歸路被斷,唯有一死!”說罷,轉身面向溪翀繼續說道:“借將軍之口,我有一言,有勞帶於家父。事由我起,裡因由我而終,此生不能膝下盡孝,來生再做父女!”說罷,便要吻頸輕生。
兩軍將士萃不及防,急忙止軍停止前行,幸得隨行車伕眼疾手快,一把奪取向姜手中短劍,將其推倒在地。
向將溪翀護主心切,全軍壓上,莒人莒石君命在身,見其搶人,亦率軍攻上。
兩隊人馬即將展開廝殺,莒子使者趕達,馬上大喊:“君上有命,放向氏歸國!”
莒石停聞,壓住部隊,上前問清原委,隨即鳴金收兵。
見來犯之敵已退,溪翀亦收攏部隊,護送向姜回朝。
莒石回朝覆命,面君述職,將邊境所遇一一言及莒子,大夫夫餘在側聞之,連聲道喜:“恭賀君上,大計已成,現下只需遣使者入向,說其交出君後,如若不然,便落口實,其時君上便可出兵入向,向軍弱旅,不堪一擊,向境乃是囊中之物。”
莒君莒子聞之亦是喜笑顏開,當即令道:“計有爾出,那便有勞大夫入向一走,成此功業!”
大夫夫餘領命,領取符文使節,隔日便起程入向。
此時向軍向顥亦已與女向姜得見。
向姜半臥病榻之上,手牽向顥,體虛乏力低聲說道:“向姜闖下大禍,以至父君陷入兩難境地,在莒之時,我本想一死了之,然死前念及父親養育之恩,死前能見父君一面,死亦無憾,今心願已了,兒以無牽掛,來日我便起身歸莒,以免落人口實,莒人勢強,不可與之相爭。”
向君向顥聽聞,淚溼眼眶,心下感觸頗深,手撫向姜額頭,安撫道:“汝在此安心養傷,國之大事自有孤處之,汝不必多想。”說罷,吩咐侍女好生看護,隨即走出女兒閨房。
出得房門,向君向顥便叫近侍召集文武殿前議事。
平日殿上議事之前,文武私論,議聲不斷,然今日,及向君向顥上殿,無人說話,一片寂靜。
向顥端坐君位,掃視群臣,個個低頭不語,心中所求所想似是已有答案,失望所致。
向顥側目望向殿角問道:“君女平安歸來,孤心甚慰,然此舉莒人定不會善罷甘休,今日議事有二,一為莒人將有何東向,二是吾等將如何與之應對?卿有良言,儘可言之!”
話音落下,良久無人做聲,所謂弱邦無外交,當下正應此理。
向顥雖是冰涼透心,然此亦無怪乎群臣。
見無人答話,向君向顥低頭緩緩起身說聲:“退!”
正欲離去之際,堂下有人奏道:“臣有一言!”
向顥側目望去,說話者乃是大夫向章,見君上停下腳步,向章繼而說道:“臣冒死直諫,敵強我若,吾等與之相爭無異於以卵擊石,誠請君上忍痛交還莒後向氏。嫁出之女已是婆家之人,私自歸返,已是有錯在先。”
向顥火由心生,然大夫一習話語無不句句在理,只得強壓怒火問道:“眾卿可有異議?”
良久無人出聲,向顥接著說道:“孤當思之!”
說罷,拂袖走出大殿。
向君向顥走上城頭,心緒難寧,女兒受辱歷歷在目,斷不能再教其返莒,若不如此,則是親手送其赴死,可憐天下父母心,向顥亦不例外。
然若留其在家,莒人必會起兵伐向,家國難保,更無顏泉下面見先祖。
進退兩難,向顥手扶城牆,低頭嘆息一聲,此時正值立春冰融草生之際,城在一片生機盎然只見護城河邊楊柳已露新牙,迎向凜冽寒風悠然生長。
見此一幕,向顥心中稍有舒展,抬頭望遠方,城郭十里開外官道之上,一隊輕騎揚起塵埃,領頭騎士身背“莒”字令旗,原是莒使夫餘抵達。
莒人動作如此迅速,讓人手足無措,向顥先是一驚,繼而細下思之,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既如此,晚來不如早來,思及此心中反而釋然,轉身吩咐侍從傳令依國禮接待使者。
次日,向人廟堂之上,莒使夫餘覲見,當先開口說道:“莒後向氏出逃,吾君念其思鄉之情,不予追究,放其歸鄉,今向氏歸國以有數日之久,吾君甚為牽掛,特命臣前來接取向後返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