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這個口子絕對不能開。

今天對你網開一面,明天可能就會有人往宮裡送毒藥,送內外勾結的訊息。

當然,內外勾結,訊息串通這種事,傳遞的方法有很多,不可能完全禁止。

但這也不是宮禁放鬆的理由。

歐陽倫幾人也知道這是在冒著極大兇險,但是,他們已經上了賊船,退無可退。

而且辦成此事後,他們獲得的酬勞,就算明天就找託辭退伍,也能逍遙三輩子了。

如此一來,這個險,他們也只能冒了。

他們也已隱約猜到,這封信可能是什麼內容了。

民間早有傳說,韋太后被擄去北國後,曾被金國廣平郡王完顏宗賢納為妾室,並且還給完顏宗賢生了兩個兒子。

那完顏賢在北國倒是素有賢名的一位大王,任歸德軍節度使期間,其治下政寬稅簡。

調任之時,士民相率,請旨金廷,祈求將他留下。

等他改任武定軍期滿時,當地百姓扶老攜幼,相送數十里。

這些應該不是那種自己炮製萬民傘一類的作秀把戲。

一則是因為金人當時還沒有這種刷民望的官場習氣。

因為……金廷上層,還不太在乎這種民望。

二則是完顏宗賢每到任一地,官聲都非常好,算是北人中一位懂得如何治下御民的官員了。

韋太后被接回宋廷後,公開出來的一些訊息顯示,她被擄去北國時,已經四十八歲。

可是,你若從當初與她同在宮廷為侍女的好閨蜜喬氏等人的歲數做比較,以及她被選為宮中侍女的年紀倒推,就能發現,她被擄去北國時,應該是三十八歲。

這就難免叫有心人多疑了。

會不會是朝廷為了掩蓋這一醜聞,刻意調整了太后的年齡?

因為四十八還被人看上並納為妾的可能性終究不太大。

可她流落北國時,如果是三十八歲,那就不無可能了。

這個歲數再為新夫生兒育女,那也是有條件的。

這封信,會不會就是她遺落在北方的兒子寫給母親的呢?

歐陽倫等人心中已有了這個猜測,但反而因此更放心了。

因為他們篤定,如果真如他們猜測一般,那麼太后看過這封信之後,一定會把它燒掉,絕對不會讓任何人再看到它。

邸九州跟在虞候石九霄、防禦使蕭山等禁軍將領後面,埋伏在垂拱殿的側殿裡。

這裡是通往後宮的必經之路。

他們要在歐陽倫等人與後宮裡買通的太監在宮門處交接信件的時候殺出來,把他們一網打盡。

邸九州很激動。

試想,即便是現代,考公對很多人來說,都有著巨大的吸引人。

更何況是這個年代,更何況只要一腳踏進那道門檻,他立即就能成為一個位高權重的禁軍將領?

對一個江湖飄泊多年一事無成的浪子來說,這等建功立業的機會,該有著怎麼樣的吸引力?

縱如飛蛾撲火,他也義無反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