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1章 川陝暨隴右宣撫使(第3/4頁)
章節報錯
有鑑於此,朝廷決定,先穩定西夏、緩和川峽、息兵於陝西。
以免大好局面轉瞬易手。
因此朝廷命令楊沅大軍南撤,仍以寶雞、天水為前線,自大散關收兵。
聖旨上任命楊沅為川陝暨隴右宣撫使,治所漢中,並回京述職,商討下一步國策調整。
同時,朝廷任命任得恭為隴右大都護,劉錡為隴右副大都護。時寒為陝西、利中制置使。吳拱仍為利州西路御前諸軍都統制。
同時,朝廷任命兵部侍郎兼權直學士沈虛中擔任潼川路經略安撫使……
西夏地區接連爆發數起部族謀反?
想到大宋對於造反的粗泛定義,三五個民工討薪都能定義為造反,楊沅也不確定在西夏是不是真的有部族大規模造反。
不過,照理說任家成了既得利益的最大獲得者,除了拓跋氏的其他幾大氏族全都得到了重用,拓跋氏正在夾起尾巴做人的時候,不該起釁造反才是。
而且西夏原兩廂十二軍司的一大半兵力,掌握在任家手裡,又有劉錡這位老將鎮守河西走廊,不可能有人掀得起風雨來。
不過,這些都不重要了。
楊沅之前任四川宣撫使,是同時兼任潼川路經略安撫使的。
現在他的名頭聽起來很嚇人,川陝暨隴右宣撫使,可是在其下面,卻都有具體的安撫使、制置使和御前都統制,他的實權被大幅削弱了。
狡兔未死,就要烹走狗了麼?
“內記室”之前根據京中眼線送回的情報分析出來的最糟糕的狀況,果然出現了。
楊沅不確定這個主意究竟是誰的主張。
他相信不是趙璩,但是趙璩顯然也不能制約這位小皇帝。
之前趙璩在大宋儼然就是常務副皇帝,那是因為趙瑗疼他寵他。
小皇帝雖然還未親政,這只是因為年紀不大,擔心皇帝年幼,治理不了國家,因此安排了攝政或輔政大臣。
攝政大臣比輔政大臣權力更大,但說到底,所有的決策,最終還是要到皇帝手裡走一遭,是要皇帝御筆硃批、加蓋玉璽才能生效的。
小皇帝登基時楊沅就不在京城,一直沒機會和他打交道,這果然成了封疆大吏最大的毛病。
只要再給他點時間,他是有機會佔領陝西半壁的。
到那時,朝廷無論何時發動對金戰役,至少在西部戰線上,都會佔據絕對優勢。
但是,僅僅隔了一日,第二道金牌急腳遞又到了。
“傳令,大軍啟程,離開邠州,南下!”
楊沅釋出了將令,三軍立即行動起來。
楊沅把姬香、花音和小奈喚到了面前。
“姬香,你們先離開,離開之後,你們……”
楊沅密密囑咐一番,三女立即離開,換上便服,悄然離開了軍營。
三女先經大散關返回了漢中,接著姬香去了臨安,花音去了南鄭。
楊沅的官署,現在前推到了南鄭城,就設在楊政太尉府上。
花音要先去南鄭,面見內記室的一干人等,提前做些部署。
比如,設在潼川府三臺山裡的軍械研究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