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麻煩的是吃的,靠挖掘植物根莖和打獵,顯然滿足不了數萬大軍的需要。

軍中攜帶的糧食一省再省的,也快耗光了。

劉錡自然不會坐以待斃,原來拉車的騾馬是最先被宰殺的,然後就是戰馬。

反正在山上它們只能空耗糧草,起不了作用。

在此期間,劉錡還組織了幾次反擊,擄走了一些西夏人的糧草。

不過,在西夏人加強戒備之後,這種機會就不多了。

在這個時候,西夏人在零度山下,居然搞起了冬季貿易大集。

冬天歷來是遊牧民族的休牧窩冬期。

冬天不能放牧,牧人便失去了唯一的工作,不過在此期間,他們的窩冬並不是整天貓在帳蓬裡不出門。

他們還會自發地到人口集中的休牧區舉行以貨易貨的貿易大集。

他們用一年積攢下來的皮張、筋角、牲畜、乾肉、藥材、乳酪等,在這種集市上換回糧食、鹽巴、布帛、兵器、首飾及各種日用雜物。

所以,商賈、牧民,大量的財貨,都會集中於此。

由於半個西夏的大軍,如今都集中在這一區域,此處人口之密集前所未有。

而西夏兵團計程車兵又是平時從事百工百業,戰時聚集為兵,他們本來就是一家之主,掌握著一家的經濟大權。

所以,這裡就出現了一個最大的貿易大集。

一座座牧民、商賈的氈帳拔地而起,大量的貨物堆積如山。

無數的草原商賈和牧民,騎著馬兒唱著歌,趕來這裡進行交易。

各個軍司的大營也善解人意地制定了輪休政策,讓士兵們可以有空去逛大集、以貨易貨。

隨著人口的愈發稠密,做皮肉生意的也多了起來。

於是乎,軍人們往貿易大集去的熱情也愈發高漲起來。

很快,劉錡軍的斥候就從抓來的“舌頭”口中問到了這件事。

“西夏最大的貿易大集麼……”

劉錡動了心,如果能成功地從這樣的集市上擄走足夠的物資,那無異於搶劫了西夏的一座輜重大營。

那樣的話,他的人馬就算突圍不出去,也能在此安全越冬了。

可是,這個貿易大集是在西夏各軍司大營的中心位置,簡直就是一個明晃晃的陷阱擺在那兒。

西夏人想不到窮途末路的他,一定會打這大集的主意麼?

這擺明了就是給他挖的一個坑,可悲的是,他還不能不跳。

不然,最多再有四天,軍中就會徹底斷糧,之後再撐三天,他們就只能束手待斃。

明知山有虎,可他不能不向虎山行。

時至今日,他已經徹底斷了等來援兵的念頭。

他懷疑吳家軍應該遭遇了比他更加惡劣的局面。

朝廷籌措五年的西夏攻略,至此就要畫上一個悲壯的句號。

他曾經是隴右都護,他就應該戰死在這片土地上。

下達動員令的時候,老將軍劉錡是抱著就此決戰的心態,下達的一道道將令。

如果一定要死,那就死個轟轟烈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