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1章 老兵不死(第1/3頁)
章節報錯
大宋的此次閱軍,在皇帝離京之前的原定計劃中,僅僅是提振軍心士氣的一場閱兵。
但是現在因為有了自大宋建立以來都極其罕見的一場大捷,這場閱兵便有了向諸國炫耀實力的重大意義。
而獻俘,也因此有了甚至比前面的閱兵方陣更加重大的意義。
當老兵隊伍昂首走過宗陽宮前,李顯忠率隊押解著俘虜隊伍走過來的時候,軍樂曲調忽然一變,從莊嚴肅穆變得慷慨激昂起來。
肅然站立在崗位上的水芙,目光也陡然變得銳利起來,那雙眼睛,死死盯在提馬走在獻俘隊伍前面的李顯忠身上。
耶律元宜等死掉的金國高階將領,其人頭經過防腐處理,都盛在匣中,由宋軍士兵捧在懷裡。
被生擒的金國將領們則背縛雙手,被持刀士兵押解著。
此番獻俘禮並沒有把兩萬多的金兵都押解來臨安,而是擇其官長等有品級的押來一千多人,參加獻俘禮。
在激昂的軍樂聲中,老軍繼續前行,獻俘隊伍進入閱兵場,前後兩隊人馬即將在宗陽宮正門前完成換位。
皇帝站在高高的宮城之上,頭上有黃羅傘蓋,身旁有旌旗飄揚。
接下來,李顯忠會親自牽引級別比較高的三名金國將領作為俘虜代表,押至宮門前喝令其下跪。
百官則會與所有觀禮百姓一起,馬上向皇帝稱賀。
隨後,皇帝會威嚴地坐在御座上,當眾宣佈對他們的處治結果——是處斬亦或是赦免死罪。
禮部的兩名典禮郎已經開始引導官員們就位了。
當李顯忠喝令所有俘虜跪下,向大宋皇帝稱降的時候,他們就要在城樓上率先向皇帝跪倒稱賀。
門樓下的所有軍民也都要行禮。
那時皇帝將坐在御座上,接受所有人的稱賀。
皇帝的御座已經從城門樓內搭了出來,放置在早就搭建好的高臺上。
皇帝要坐在這裡,才能讓城門下的百姓們也看的清清楚楚。
“陛下,請上坐。”
兩名典禮郎安置好城上文武大員的站位,旋即便來請皇帝入座。
趙瑗點點頭,又向城下看了一眼。
李顯忠正昂首走在前面,舉著他的儀刀。
之所以三位指揮官的刀是木頭做的,就是因為他們三位在整個儀式過程中要一直舉刀,如果是真刀,其實蠻累的。
而能成為巡閱使的大將,基本上年紀也都不小了,體力會吃不消。
在李顯忠後面,就是背縛雙手,赤裸著上身的三名金國將領,兩個猛安,一個謀克。
趙瑗轉身,舉步向高臺上走去,鋪了紅氈的高臺一共九階。
禮部負責典儀的兩名典禮郎引導著皇帝到御座上坐下,隨行伴駕的四名太監手執拂塵同步跟上,要在皇帝御座左右站定。
老兵方陣剛剛離開宗陽宮的正門,俘虜隊伍剛剛面向宗陽宮門站定,人群中幾個膀大腰圓百姓打扮的人突然向前衝了過來。
本來百姓們雖然不時如潮水拍堤般向前衝撞,衝擊著前方成排站立的禁軍,但這條警戒線倒也沒有被衝破。
但是突然有幾個彪形大漢往前一衝,前頭的百姓便再也站立不住了。
他們紛紛驚呼著向前撲去,頓時摔倒了一片,也把禁軍士兵的防線給衝開了。
幾十個金人奸細護擁著趙諶一下子衝向前去。
第五浮屠衝在最前面,把金人的符節高高舉起,厲聲大喝道:“大金使者奉命來宋,敬還大宋欽宗皇太子諶,以求兩國息兵,再結和睦!”
此時,楊沅剛剛走到李顯忠身旁,與他悄悄耳語了幾句。
忽然看見有百姓因擁擠而撲倒在地,而後邊的人群中,李鳳娘和趙寧兒還坐在高竿上,楊沅便覺不妙。
楊沅生恐她們摔下來,低呼一聲“不好”,便箭步如飛地衝了過來。
此時,第五浮屠高喊的聲音正傳入他的耳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