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我……”

“怎麼,背不出來?老夫子,你是做學問的。本王現在要是找個殺豬的來,讓他指點你做文章,你覺得荒不荒唐?”

“豈有此理,這兩者能作比嗎?讀書可以啟智、明理、樹德!”

“著哇,我也沒說你老人家不明理啊。你老人家明白道理,那就應該明白朮業有專攻。

因為讀書人明理,所以我說,打不打,文官定。因為術業有專攻,所以我說,怎麼打,武將定。哪裡不對了?”

史浩此人雖然滿肚子錦繡文章,卻是個口拙的,被趙璩懟的氣呼呼的,卻發作不出來。

他憤怒地一揮手道:“大王強辭奪理,胡攪蠻纏,老夫懶得與你理論。

老夫再問你,此番調動這麼多的兵馬,為何不派監軍?”

“呃……”

“將領統兵作戰,當以監軍監督之,記錄功過、控制兵權,防止叛逃與作亂,此乃古制。

從春秋戰國時候就有的制度,大王為何擅自更改?”

“事起倉促,兵貴神速,一旦拖延久了,恐奪回失地便更加困難。

所以一時之間,來不及委派監軍。”

史浩厲聲道:“大軍開拔,與一人獨騎,那行軍速度的區別,老夫哪怕只是一個讀書人,也是明白的。

莫說大軍尚未開拔,就算已經出發,大王此時委派監軍,也未為遲也。”

監軍制度確實是古制,也確實是從春秋戰國時候就有的制度。

只不過,它的積極作用的一面,我們很少有人提到。

因為順理成章、本該如此的事情,實在沒有必要浪費筆墨。

但凡記下來大書特書的都是教訓。

就像我們看史書上,打勝仗通常就是隻言片語,打敗仗那就連篇累牘,完全就是一篇“戰役覆盤”和“戰後總結”。

因之我們看到的關於監軍的記載,通常都是隻有負面作用,完全沒有正面用處。

可是如果真是如此,這種制度又怎麼可能從春秋戰國一直傳下來。

其實在很多時候,監軍是能起到正面作用的。

除了監督軍隊,提防叛亂,他還掌握著賞功罰過,直達天聽的特權。

這就可以激勵士氣,督促將士用命。

他是天子遣派,事了之後就要拍拍屁股回中樞,和主帥不存在利益衝突。

相反,在後勤補給、友軍配合、地方協助等各個方面,將領未必擅長溝通和協調。

但是有個比他更有面子的監軍出馬,那就容易多了。

所有但凡監軍起了壞作用的,都是監軍的權力被放大,可以直接插手軍事。

而且這個監軍對自己的能力全無自知,也真的動用了這項權力的時候。

這一戰,如果吃了敗仗,晉王監國期間的諸般動作,都會被人牽強附會地扯出來,做為彈劾他造成了這一後果的證據。

但是被彈劾,趙璩是不在乎的。

大不了回去做個閒散王爺唄,他本來也不愛管事。

他之所愛,唯醇……美人美人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