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理說,應該“四讓三辭”,如此方顯隆重,主要是楊沅也有點不耐煩了。

於是,完顏律逖再度把做了批語的“勸進書”貼的滿大街都是,再度送了各部首領人手一份。

他在批語中說,我是真的不行啦,可你們又找不到更行的。

眼看大金國都要不行了,為了天下黎民百姓,我只能不行也行了。

這份重擔,我就勉為其難先挑起來,我會努力做到更好,讓你們都覺得我行。

你們要是實在覺得我不行,到時候咱們再一起另外找個行的。

於是乎,整個上京城就開始熱火朝天地籌備起建國事宜來了。

他們要做的事情很多,但是最主要的只有三個部分:

一、大典禮制的制定。

二、大金官制的確定。

三、文武百官的確定。

誰當什麼官,要看親近、人脈、背景、資歷、功勞、人品……

對了,辦事能力也得拿來做個參考。

這些事兒就很麻煩,所以就由完顏律逖、李太公、完顏設也馬、完顏大睿還有年方九歲的遼陽葛王組成五人小組,全權負責。

此時,新任葛王也被請到上京來了。

登基大典的諸多禮儀程式,是由上官駱和于吉光負責的。

這也就意味著,新大金國第一任的禮部尚書和禮部侍郎,大概其就是他們倆了。

上官駱,將會成為歷史上最年輕的禮部尚書,年方弱冠。

楊沅和完顏弘康則負責制定大金國的官制。

其實自從金國入主中原以後,他們就已抄襲了遼國和宋國的官制。

因此,李太公覺得楊沅這是在偷懶,挑了一個最輕鬆的活兒。

可實際上,楊沅對大宋那奇奇怪怪的官制和官名,早就要噁心吐了。

他不想再忍受那種莫名其妙又臭又長且不知所謂的官職,但大宋那邊的官制,至少眼前是他動不了的。

那只是官制嗎?那牽扯到很多人的飯碗。

可新的大金國還是白紙一張,他想拿新大金來做個試驗。

失敗了不要緊,反正是大金。

成功的話,也不要緊。

一個從鬆散的部落聯盟跑步進入內閣六部體制的政權,它要能在五十年內把這制度真正貫徹併發揮作用就很難得了。

但,哪怕它眼下在金國發揮不了那麼大的作用,楊沅也能從中觀察它的利弊呀。

於是,中央設內閣及六部,地方採取省、府、縣三級行政機構,各省設立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的制度,就從楊沅手中新鮮出爐了。

楊沅一邊把從明清沿續下來,甚至極大影響到現代的這一官制擬定出來,一邊向完顏弘康講解它的妙處。

因為如果完顏弘康有意見,他就沒機會把這份制度提交給完顏律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