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部落聯盟制有它落後的地方,但也有它優越的地方。

其實,任何一種制度,在出現並且能夠得以貫徹很長時間的話,那都是當時的人們在各種嘗試之中,得出的最適合當時主客觀條件的最優選擇。

如果把後世的制度生搬硬套到那個時代,只會摔的更慘。

以現在上京地區眾女真部落來說,如果採取封建帝國那種官員體制、軍隊體制,就算所有部落都完全贊同,楊沅想梳理清楚行政和軍隊體制,最終達成統一指揮並形成戰鬥力,至少也需要數年時間。

但部落聯盟制的特點,使得他從眾部落首領在聖山盟誓,尊奉越王完顏驢蹄為聯盟長,並且由諳班渤極烈“完顏弘康”暫行其職務開始,就能有效調動各支力量了。

他不需要考慮各支人馬的給養、武器、軍餉、建制、軍官們的獎懲與調動。

他只需要制定好統一的行動計劃,並且告訴這些孛堇。

只要他不是以不公平的方式坑害某個部落的利益,眾部落就會一體遵從。

若有背誓不從者就是公敵。

所以,聖山大會的當天,“完顏弘康”就對接下來的統一行動進行了安排。

冒充賴觀復的烏古論元義之所以不知道他接下來的行動計劃,倒不是因為楊沅發現了什麼,而是賴觀復的部落本來也不算大,又屬於遼東地區。

所以在楊沅目前階段的計劃中,他是起不了什麼作用的。

因此為了避免行動計劃提前被敵方偵察到,就被排除在外了。

楊沅率領本部人馬,和真珠大王、龍泉古城、蒲察野、紇石烈吹鼎、納懶不哈、烏吉赫、徒單、顏盞、烏延諸部落下山北返的時候,就遇到了來自上京的兩千精騎的阻擊。

那是完顏晏派出的譚九和杜明唐,他們趕到聖山附近了。

楊沅此時率領著十多個部落,每個部落此番赴聖山之會,平均帶了兩百多人,總兵力在譚九和杜明唐之上。

而且,隨各部落孛堇赴會的人,都是該部落的精銳。

因此這支成分複雜的武裝,無論是戰鬥力還是士氣,都在來自上京的這支騎兵之上。

雙方在秋高氣爽的荒原上大戰了一場。

近五千名騎士好一番廝殺,譚九和杜明唐漸漸不支,最終引發潰敗。

追兵騎的都是各部落精選的良馬,速度普遍要比完顏晏的這支騎兵隊伍更快。

因此,譚九和杜明唐在雙方騎兵正面交鋒的過程中,只不過折損了不到兩百人,卻在被追殺過程中,損失了四百多人。

而在這場騎兵大決戰中,各個部落的損失一共不到三百人。

這是一場大捷,頓時助長了各部落的軍心士氣,也抬高了歡喜嶺越王府的聲望。

當他們離開這片被踐踏成泥的戰場之後,就有當地的百姓聞訊跑來,從凌亂的戰場上扒走死屍的衣衫,撿走野草叢中的箭矢。

隨後,一個雙方五萬大軍在此會戰,盟軍大勝完顏晏,斬敵過萬的訊息就此傳開了。

很多年後,隨著更多資料的解密,人們才知道當初領導盟軍在這裡大敗完顏晏的,竟然不是當時大金國的越王府世子完顏弘康,而是他們英明神武的皇帝陛下。

於是,關於這場戰役的傳說,又變了樣子:

皇帝陛下當時深入敵後,分化金國。他以“完顏弘康”的身份參加了聖山大會,憑著他的無上風采和大智慧,被公推為聯盟長。

陛下率領三百名騎兵返回歡喜嶺的途中,遭遇完顏晏五萬大軍的阻截。陛下處變不驚,以三百勇士大敗五萬敵軍……

負責修史的大學士譚悠優感覺這個說法未免荒唐。

治史嚴謹的譚大學士先是走訪了當地百姓,百姓們都信誓旦旦地說,三百勇士大敗五萬敵軍的說法是荒誕的,非常不準確。

事實是陛下以三百勇士,擊敗了完顏晏的百萬大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