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我的老師李斯(第1/2頁)
章節報錯
就比如說韓非的知識已經深刻融合了唯物論以及皇帝集權的實踐性,一個能從封建時代學出來的人,竟然掌握了這種跨時代的前瞻知識,他真的是人嗎?
這並不是說法家不好,看秦國數代人打下來的基業,本著或許自己就是將來繼承人的身份,該學的總要學的。
李斯與韓非師出同門,能夠更好地施行韓非留下來的“遺產”
因此李斯是一個用起來很趁手的秦國重臣。
換言之,一個帝國要強大,要生存,它不能沒有政治家。
“聽聞昨天廷議,廷尉與丞相又在大殿爭論?”
李斯尷尬一笑,再一次行禮言道:“臣與丞相的治國方略不同,才會在陛下面前爭論。”
扶蘇看著火盆中燒著的火焰,笑道:“其實繼續分封不見得是一件好事。”
李斯頷首道:“公子所言極是,可王綰畢竟是秦國的丞相,朝中有不少人支援他。”
如今的李斯還只是一個廷尉,官職不及丞相,但廷尉一職執掌律法與刑罰,類似刑部。
“王綰是個守舊的人,包括他的門客或者是他在秦國的同僚,還有那些與王綰一起反對你的老臣。”
李斯再一次低下頭,神色更添幾分恭敬。
扶蘇又道:“秦國是由變法開始強大的,分封的老路走過一次何必再走,當今父皇該更傾向郡縣制,其實廷尉大可以堅持自己的想法,如此也算是我的老師的遺願。”
李斯作揖行禮。
在高泉宮外的宮人們眼中,公子扶蘇與廷尉李斯徹夜長談,直到天亮華陽太后要下葬了,李斯這才離開。
華陽太后下葬的第三個月,已是第二年的春季,關中的氣候卻依舊天寒地凍。
秦國的廷尉李斯走出家門,正在往咸陽宮而去。
李斯對身邊的賓客吩咐道:“天下人皆知,公子扶蘇頗有賢名。”
賓客回道:“現在也有很多人得知,公子扶蘇喜看當年韓國公子韓非的書,說不定還在韓國故地的韓國名仕們也會得知。”
這位賓客所言的名仕大抵就是如張良那樣的人。
王綰已有一個月沒有去章臺宮上朝,始皇帝也預設了這位丞相不來上朝這件事,反而越發重用李斯。
其實早在幾年前,以李斯為首的朝中新派勢力與王綰的老派勢力就鬥得很厲害。
王綰認為,如今治國還是要用以往的分封制,將始皇帝的兒子分封在各地,設定一個個得諸侯國進行治理。
因為這件事,李斯一系的人總是站出來反對王綰這個丞相,朝中吵得不可開交。
不過最後始皇帝還是選擇了李斯的建議,選擇了郡縣制,而不是分封。
近來,公子扶蘇喜養魚,而始皇帝念在公子的孝心,就將高泉宮賜給了公子居住,為華陽太后守孝。
守孝期間的公子,平日裡只是養魚或者看書,不與那些王綰之流的名仕往來,不與六國的舊貴族往來,只是住在高泉宮內,鮮有出去走動。
李斯走到高泉宮前,向這裡的宮人說明了來意,門前的人稟報之後,這才准許進入。
被兩位內侍領著來到高泉宮的後院,這裡有一座假山,水流從假山上流下來,順著一根竹管流入池塘中。
池子看起來並不是太深,還能隱約見到正在遊動的魚。
李斯見到池邊正在看書的公子,便上前行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