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七章 珍妃之死(第2/5頁)
章節報錯
而且,他稱呼青朝皇帝為“客帝”,顯然並不承認對方是這片土地的主人。
這本日記,真的暴露出來,別說為官做宰,主持變法事宜,第一個要砍他腦袋的,就是廣序帝。
因為,他其實,才是隱藏得最深的“反賊。”
試問,這種“反賊”,又怎麼會想著讓蠻人朝廷變得日益興旺強大,讓其統治地位更加穩固呢?
他想變法,估計是想著讓國家強盛起來,首要第一件事,就是呼籲辦學,開民智……接下來修鐵路,開礦山,是想從經濟上,從底層根子上,讓這個國家強大起來。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總不能眼睜睜的看著洋人各國,把這片土地徹底吞了下去吧。
明明做夢都恨不得把這個朝廷打爛打碎掉,推翻了。
可他偏偏還不得不出謀劃策,幫助朝廷強大。
這種糾結,讓他的行為充滿了悲壯和荒謬。
當被捕之時,能逃走,而不逃,引頸待割,因為,他找不到活下去的理由。
只有喚醒後來人,繼續走在這條路上,才能看到最終的曙光。
跟隨康北海,倒不是沒有理由。
那位北海先生能聚攏如此多的天下英才在身邊,自然是因為,他的主張,其實很不錯。
“拒和、遷都、練兵、變法。”
這其中,無論是哪一條都撓中了譚維新的癢點。
尤其是被時人所詬病的遷都之議,更是神來之筆。
皇帝都遷到海上了,這個朝廷還玩不玩?
還不是群雄四起,終究會回到漢家統治之中。
還有,康北海提出務農、勸工、惠商、恤窮,安撫天下百姓,結合開設礦山,修建鐵路,開辦學校,廢除八股等政策。不但說服了廣序帝,更是說服了一些有志之士。
這些人認為,北海先生心懷家國,當能成事。
當然,主張是主張,行事是行事,並不能混為一談。
如今的北海先生,做事就有些讓人摸不到頭腦了,尤其是提議立憲,與鷹國、花旗、櫻花等國建合邦之國,共治神州。
這種提法一出來。
兩人就漸生嫌隙,暗地裡各懷心思了,這一點,張坤算是看出來了。
“所以,北海先生立憲一事,譚兄是不認同的。因為,若是立憲成功,尤其是在洋人的支援下權歸一身,蠻人江山不管如何,國土是否會分裂,總還會穩固數十年,甚至上百年。
長此以往,天下百姓,日子會過得更苦上許多。
不但被朝廷壓榨,頭上更多了一重大山,多了洋人這個主子……這是譚兄萬萬不願見到的。”
張坤嘆息,他算是明白了譚維新等人的變法初衷,以及立場如何。
“那麼,左季棠、曾國華等中興之臣?”
張坤又問。
“是我漢族之恥,其罪不赦……”
譚維新眼裡就閃著仇恨光芒,他覺得,別人都在稱讚的這些大青名臣,能臣,對自己來說,就是逆臣,是漢人的恥辱,是家鄉的汙點。
就是這些很有學問,很厲害的漢人,對蠻人忠心耿耿,把蠻人朝廷整治得蒸蒸日上。
百姓頭頂的那座大山越來越大,越來越重。
壓得人,直喘不過氣來。
“那麼,北疆和西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