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上朝(第2/2頁)
章節報錯
黃弘文沉思片刻,再次躬身說道:“陛下,太后,依臣之見,當務之急是加強邊境的偵查力度。密切關注韃靼軍的一舉一動,一旦發現其行軍動向,立刻飛鴿傳書回報。同時,我們可在邊境各重要關隘增設烽火臺,以烽火為訊號,確保訊息能迅速傳遞。”
劉載均聽著兵部尚書的話,眼睛卻一直盯著自己的漂亮後媽,可惜,這後媽持續面癱,一點表情也沒透露出來。只見她檀口輕啟,說道:“以往卻也均是這般,可也未見成效,諸愛卿還有什麼好點子麼?”
這兵部尚書黃弘文面容一僵,臉色不是很好看,朝堂上其他大臣們交頭接耳起來,此時,又有一位武將模樣的大臣從左側站出,朗聲說道:
“臣認為,應當重新從新組建幾支機動性強騎兵部隊,集中駐紮在邊境中段,此處地勢較為平坦,便於快速支援各處防線。一旦有韃靼騎兵來襲,這支騎兵部隊能迅速奔赴事發地點,與當地守軍形成掎角之勢,共同禦敵。”
只見這時,林朝宗站了出來,開口說道:“都督此言不虛,只是成立新軍、將士們的軍餉、馬匹的草料、武器裝備的打造與維護,樣樣都耗費巨大……”
都督?能被稱為都督的那應該就是五軍都督府的都督了吧,這個部門劉載均還是知道的,這都督的職責有些類似於國防部長,雖說不同於在外征戰的將軍有“將在外君命有所不授”的權利。但是有調配和管理軍隊事物的權利。
林朝宗作為戶部尚書,當然一開口就是錢糧之事,似乎是引得這位都督大人不太滿意。一旁的靜舒也翻著小紙條,在御案下面展示給劉載均看。
“五軍都督府都督,劉彥昭,陛下的堂叔。”
堂叔……這人看著年紀50左右,是自己老爹的堂哥啊,竟然是親戚。
又聽這都督劉彥昭說道:“林大人,如今韃靼壓境,迫在眉睫。戶部不能只看到耗費,卻不顧國家安危。當下投入是為了長遠安穩,若此時吝嗇,一旦戰敗,損失更大。”
他轉向劉載均,單膝跪地,朗聲道:“陛下,懇請下令讓戶部全力支援。有了錢糧支援,定能組建新軍,擊退韃靼,保百姓平安,振國家威望。望陛下明鑑!”
喲?這堂叔沒問太后,竟然是直接問的我?劉載均心裡想著,這倒是有可能,劉家的人怎麼也算皇家,並不認可太后執政倒是可以理解。
還沒等劉載均說話,朝堂眾臣中右側前列又站出一人來,這人白髮蒼蒼,眉毛都白了,看年齡約莫能有個七八十歲,他先是恭敬地向劉載均行了一禮,顫顫巍巍的開口說道:
“陛下,各位大人。老臣以為,《論語》有云‘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如今韃靼部來勢洶洶,若一味興兵對抗,耗費巨大不說,還會生靈塗炭。”
他微微頓了頓,喘了口氣接著道,“好戰必亡,此乃古訓。韃靼人或許只是缺衣少食才來劫掠。咱們不妨以仁德相待,給他們些土地耕種,再施予糧食賑濟。如此,化干戈為玉帛,彰顯我朝的仁義,也能保百姓太平,國家也不用為戰事耗費大量錢糧。望陛下三思啊。”
“嘖,”劉載均看著靜舒手上紙條寫著“翰林院掌院學士:張雲橋”,聽他還要給這些韃靼人糧食,還要給他們土地,又想到昨天讓馬彪給唸的實錄,一時間心頭就是火起,沒忍住說了一句:“古訓還說過‘苟利幗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呢……”
這聲音雖小,但他說話時大家都靜了下來,這聲音在大廳內顯得無比明顯。
一時間,所有大臣都瞪大了眼睛,莫名其妙的看向劉載均,就連面癱後媽都有些詫異的看了過來。
劉載均暗叫不好!
臥槽?這是說錯話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