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工廠要求我們自願加班怎麼辦?“老趙粗著嗓子問。

“勞動法規定...“楊志強對答如流。

“要是發現工資算少了怎麼查?“

“首先核對考勤記錄...“

問答演練持續到深夜。當楊志強終於能夠流利解答老趙提出的各種問題時,窗外已經泛起魚肚白。

週三早晨,楊志強站在製衣廠培訓室的講臺上,雙腿微微發抖。臺下坐著五十多名新入職的工人,大多和他年紀相仿,眼神中帶著對未來的期待和迷茫。

“大家好,今天我們來聊聊勞動合同那些事兒...“

課程進行得很順利。楊志強從最基礎的勞動合同簽訂注意事項講起,逐步深入到工資組成、加班費計算等敏感話題。令他意外的是,工廠的人事主管不僅沒有喊停,反而在筆記本上認真記錄。

“這個問題問得好。“楊志強指向一個舉手的女工,“'公司要求我們籤空白合同怎麼辦?'答案是——絕對不要籤!“

他趁機展開:“勞動合同必須寫明工作崗位、工作地點、勞動報酬等關鍵資訊,而且要一式兩份,勞動者自己保留一份...“

課間休息時,幾個工人圍上來諮詢。楊志強耐心解答,同時小心把握分寸,避免顯得太過“維權導向“。

“老師,“一個戴眼鏡的年輕人小聲問,“如果公司不給我們交社保,去哪裡投訴啊?“

楊志強正要回答,餘光瞥見人事主管走了過來,立刻調整了說辭:“首先建議和公司友好溝通,也許只是經辦人員疏忽...“

人事主管遞給他一瓶水:“楊老師,講得真好。我們廠確實有些新員工對基本權益都不瞭解。“

回互助社的路上,林曉雯興奮地說:“有門兒!人事主管約我們下週再去,說要給管理層也講講!“

楊志強望著車窗外飛馳而過的廠房,心中升起一絲希望。或許,改變真的可以從最基礎的認知開始。

就在“工友課堂“漸入佳境時,危機卻悄然而至。

一天深夜,楊志強接到小王急促的電話:“楊哥,我們廠出事了!“

原來,小王和幾個工友在互助社的指導下,向勞動局投訴了工廠不交社保的問題。勞動局來調查後,工廠不得不補繳了社保,但第二天就以“生產結構調整“為由,將參與投訴的工人全部辭退。

“現在有十幾個兄弟沒工作了...“小王的聲音帶著哭腔,“都是我連累了他們...“

楊志強立刻聯絡了老趙和林曉雯。第二天一早,互助社全員到齊,緊急商討對策。

“這是典型的打擊報復!“林曉雯氣得臉頰發紅,“勞動法明確禁止因維權解僱員工!“

老趙皺著眉頭:“問題是證據。工廠用的是'結構調整'的理由,表面上看很正當。“

楊志強沉思片刻:“小王,你們被辭退時有書面通知嗎?“

“有,但上面只寫了'因公司生產經營需要'...“

“其他人呢?都是同一天收到的通知?“

小王突然想起什麼:“等等,我們組長老劉也被辭了,但他沒參與投訴!“

楊志強眼睛一亮:“這就有突破口了!如果所謂'結構調整'是假的,他們不可能只針對某個部門或崗位...“

接下來的三天,互助社全員出動。林曉雯負責整理法律依據;老趙聯絡媒體朋友;楊志強則和小王一起,挨個走訪被辭退的工人,收集證據。

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們發現,被辭退的二十三人中,有十五人是明確參與投訴的,其餘幾人也是平時“不太聽話“的。更重要的是,工廠同期還在招聘同類崗位的新員工,完全不符合“結構調整“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