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是很簡單的故事。

但故事裡的主角卻似乎各自有不同尋常的反應。

陳敘聽完狐妖所問,仍是先不回答,卻又反問他:“胡道友當年所留狐毛,不曾被林家小女兒出嫁時帶走?”

狐妖道:“她沒有來得及出嫁呀,她那年因放走了我,被父親責罰去祠堂禁閉十日,卻遭了風寒就此病倒。

那場風寒來勢洶洶,不過幾日竟轉成了時疫。

她被家人隔絕到了一個偏僻的小院中,我在遠處瞧見了趁夜悄悄去見她。

我當時修為淺也救不了她,她便取出自己手上的狐毛向我許願。

第一個願望便是叫我不要加害她的家人,第二個願望則是希望我將來能對手持剩餘狐毛之人照拂一二。

她將自己可以擁有的願望轉嫁給後來人,但是三個願望她已經用去了兩個。

便是能將願望傳下去,林家也只能剩下一根狐毛咯。”

狐妖說到這裡,臉上笑容似乎有些惆悵,又有些愉快。

陳敘道:“所以最後這一根狐毛便被林淵用來許願,叫你明日躲在林齊棺材中質問我?”

狐妖道:“是啊,我雖是妖,自開靈智以來卻一向信守承諾,我答應過的事情便一定要做到。

但是……我只答應了要在明日躲在棺材中質問你,卻不曾答應要在他發生危險時救他啊。

他死不死又與我何干?道友你說,可是這個理?”

狐妖問陳敘,但並不等陳敘回答,他自己臉上卻先露出了輕鬆的笑容。

他強調:“是他自己要死的。”

陳敘聽到此處,已經完全懂得了狐妖的邏輯。

狐妖的邏輯有問題嗎?

乍聽起來好像是有哪裡不對,可細想來卻竟然十分有道理。

有道理到陳敘都不由得恍惚了片刻。

他自開啟啟修行路,至今遇鬼遇妖,鬼且不說,遇到的兩類妖,一是鼠妖,一是狐妖,可這幾個妖卻竟都知情守禮,從某種層面上來說,比起許許多多滿嘴聖賢書的人還要更有仁義道德些。

雖然,狐妖的道德略微有些偏向。

可狐妖也有他自己的理由,狐妖又說:“道友,我其實不喜歡林家,你覺得這個好理解麼?”

陳敘道:“你不喜歡林家,從你的角度來說是有理的。總不能他們抓了你又放了你,你便要對一個一開始以加害你為目的的家族感恩戴德。”

這話卻是說得狐妖一怔。

他鬢邊的芙蓉花顫了顫,狐妖忙伸手扶正,臉上驚喜說:“嗨呀,真不愧是林家小兒想要加害之人,你說的居然好有道理。

我此前想了許久也不曾想明白我與林家的關係,我只知道自己十分不痛快。

雖是答應了林家小娘子要履行承諾,但這承諾履行起來,我心裡卻總是堵得難受。

我不是人,總有些事情不如你們聰明人想得明白。

好在道友幫我分析清楚……咦,這便是你們人族所言,茅塞頓開麼?”

狐妖居然還會用成語。

至此,陳敘心中雖然對這狐妖仍存三分警惕,但交談時的態度卻已放鬆了許多。

陳敘道:“不過是閣下被一葉障目,因而一時難以想明白罷了。”

“你說話真好聽。”狐妖喜滋滋道,又問,“但我還有一事不解。”

“胡道友請說,在下雖不一定能答,但也會盡力相助。”

狐妖幽幽道:“當年林家小娘子明明是因為被父親責罰才害了風寒,此後又轉為時疫,她的死,可以說與家族的放棄脫不了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