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王趕到鹿臺時,用短劍擊刺帝辛的屍體,並親自斬其頭顱懸旗示眾。另有一百多個商朝的大臣貴族被俘。他們後來被帶回周京,作為武王祭祖的人牲而被殺死,這點於商湯滅夏時有所不同。

第二天,武王在幾個將帥的簇擁下,在商宮中舉行了盛大的“受命”的儀式,登基為天下的共主。

但攻克殷都並不意味著戰爭的結束,更重要的任務是消滅東方的商朝殘餘勢力。按照事先的方略,聯軍隨即兵分四路,向東南方進發,去征討商的殘部和忠於商的方國。

剩下的商軍由於後方根據地已經失掉,前方又處於敵對夷人的包圍下,實為兩面受敵,經過激烈戰鬥,也大部被擊潰。史稱周軍驅逐商朝大將蜚廉(即後世傳說中的黃飛虎)於海濱而殺之,可見戰線已經拉長到了東海。

戰爭影響

牧野之戰周武王大獲全勝,被殺死的商人有十八萬之多,被擄為奴隸的有三十三萬,這麼大的數量不都是軍人,還有有大量的平民,周人還在商人的國土上大肆捕獵,虎、熊、犀牛、鹿等動物僅在武王名下就被獵殺了一萬多頭,並掠奪了大量的珠寶財物,僅佩玉就達到十八萬塊。

不到兩個月內,主要的戰鬥已經結束。四月中旬。武王在商都建立祭室,向列祖列宗告捷。祭室的地點就選在牧野,正是這個地方,奠定了周朝八百年的大業。後來武王建都鎬京,大封天下,與封神有異曲同工之意。

因殷商遺民眾多,周武王並沒有完全消滅商朝的殘餘勢力,把商朝原領地的一部分作為帝辛之子武庚的封地,建立殷國,作為商朝的延續,就是後來的春秋時期的宋國。

商朝南征的軍隊也沒有被完全消滅,周武王死後,武庚聯合周室的管叔、蔡叔、霍叔發動“三監之亂”,最終被周公旦和周成王平定,商朝的殘餘勢力才被完全消滅。

牧野之戰直接導致商朝滅亡,周朝建立,開啟了中國歷史上長達800年的周代統治(西周與東周)。周武王透過分封諸侯(如姜尚封於齊、周公封於魯),形成以宗法制度為核心的等級化政治體系,奠定了後世封建制度的基礎。周朝以“天命靡常,惟德是輔”解釋政權合法性,強調統治者需以“德”治國,這一思想成為後世王朝更迭的理論依據(如儒家“仁政”思想)。

商朝盛行的人祭、人殉制度在周代逐漸被廢除,社會轉向更注重禮樂文明的治理方式(如周公制禮作樂)。周朝透過分封和文化整合,將中原及周邊部族納入“華夏”體系,推動了民族融合與文化統一。商朝的甲骨文被周人繼承並發展為金文,周代的《尚書》《周易》等文獻儲存了早期歷史記憶。

戰爭評價

牧野之戰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先發制人的著名戰例,也是中國古代車戰初期的著名戰例。周武王透過聯合反對商紂的諸侯(如庸、蜀、羌等部族),並策反商軍奴隸倒戈,體現了“攻心為上”的戰略思想。如《孫子兵法》中“上兵伐謀”“不戰而屈人之兵”等思想,均可追溯至此戰的策略運用。

它終止了六百年的商王朝,確立了西周王朝的統治,為西周時期禮樂文明的全面興盛開闢了道路。

隨著時間的推移,牧野之戰也蒙上了一層又一層神秘的面紗。當時的記錄下,帝辛尚不失為一個有嚴重缺陷的英雄人物,然而到了後世,“紂王”卻成了荒淫無恥、殘暴不仁的昏暴之君,被潑上了越來越多的汙水。

與之相應,牧野之戰這場“血流漂杵”的征服戰爭,也就成了弔民伐罪的反抗暴政的正義之戰。在後世儒家的傳說中,周軍“前歌後舞”,沒有殺一個人,沒有流一滴血,商朝就自行崩潰,在人民的擁戴下,武王登上了天子的寶座,從此刀槍入庫,馬放南山,天下太平,當然這是後世為了歌詠武王的事業而作的粉飾。

牧野之戰以少勝多,以5萬人迎戰數倍的敵人,關鍵還是在商朝軍隊不精銳,是奴隸、戰俘組成,沒有戰心,對商朝的壓迫也有反抗之心,所以才有臨陣倒戈的情況,最終被周朝軍隊大敗。商朝方面精銳軍團東征東方,造成後防空虛,也是周朝牧野失敗的關鍵因素,這也導致商朝無兵可用,只能用奴隸和戰俘組成的軍隊作戰,但在秦末章邯組織的囚徒戰力卻不容小覷,所以說關鍵還在於用人與組織。還有在鳴條之戰中提到的殷商沒有危機意識,在周朝軍隊已經到了牧野才反應過來,說明是很鬆懈,準備不足。在政治方面,商朝總體上是走下坡路的,加上帝辛親小人遠賢臣,誅殺親近大臣,驕奢淫逸,不斷髮動戰爭,造成國力持續衰弱,諸侯叛離。雖然在某些方面帝辛不失為一個英雄人物,但在治國戰略方面與周武王姬發有不小的差距,歷史名人妲己的作用只是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並非國亡於一人之說,只是後世喜歡用英雄難過美人關來粉飾很多失敗的客觀因素罷了,於是妲己成立替罪的犧牲品。

商紂王統治後期荒淫殘暴(史載“酒池肉林”“炮烙之刑”),周代以禮樂制度取代商朝神權政治,推動社會向人文理性方向發展。周朝的天命觀與德治思想成為儒家政治倫理的源頭,影響中國兩千餘年的統治哲學。

周朝透過分封和禮制整合,初步構建了“華夏”文化圈,為秦漢統一多民族國家奠定基礎。但周初分封雖鞏固統治,也埋下諸侯割據的隱患,最終導致春秋戰國時期的長期分裂。

周人以“天命”解釋政權合法性,後期被統治者濫用為維護專制的理論工具。牧野之戰被視為“有道伐無道”的典範,後世王朝更替常效仿此模式(如漢滅秦、明滅元)。

殷商因失民心而迅速潰敗,成為歷代統治者重視“民本”思想的歷史鏡鑑。

牧野之戰不僅是一次政權更迭的軍事事件,更是中國古代文明從神權政治向禮樂文明轉型的關鍵節點。其影響滲透到政治制度、思想文化、軍事戰略等多個層面,塑造了中華文明的基本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