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齊國和晉國之間發生的一場戰役,作戰的地點是鞌(今濟南)。齊、晉鞌之戰發生於周定王十八年(公元前589年),距晉、楚邲之戰(公元前597年)僅八年。晉、魯、衛、曹四國,發兵攻齊。以晉國勝利而告終,但大大消耗了交戰雙方的實力。在戰鬥中,晉國之所以能勝利,除了君臣同仇敵愾以外,還與晉國的農耕經濟較為發達有關,晉國總體實力強於齊國有關。

戰爭背景

齊國在齊桓公以後,雖然失去霸權,但仍不失為東方大國,獨立於晉、楚之外,邲之戰後楚國強盛,齊國奉行了同楚國友好,經常攻打魯國和衛國,在東方擴張勢力。晉、楚雙方出於爭霸戰爭的需要,都想結好齊國。在邲戰之後,晉國勢力削弱,威望下降,這就助長了齊國稱霸東方,欲與晉國一較高下的野心。

戰爭起因

周定王十四年(公元前593年),晉景公(姬姓,名獳,一名據,是中國春秋時期晉國第二十六代君主,晉文公之孫、晉成公之子,於公元前599年繼其父晉成公之位。晉景公時期,晉軍在柳棼之戰和穎北之戰先後擊敗楚莊王率領的楚軍,但在前597年的邲之戰被楚國打敗,使楚莊王成為霸主)在消滅赤狄以後,想在斷道(今山西省沁縣東北)召開諸侯大會。次年春,晉侯派大夫郤克(郤克,即郤獻子,姬姓,郤氏,名克,諡獻,春秋中期晉國正卿,身殘志壯的元帥,郤芮嫡孫,郤缺嫡子。生於世卿之家,而長於阡陌之間。後繼父為卿,與趙朔、欒書為至交。前592年,繼隨會執政。對內和睦眾卿,對外與楚周旋。對敵雖刻,對內則緩,其博聞多能、惠而內德、智慧翼君,有趙衰、範會之風,故諡之曰“獻”)出使齊國,邀齊國赴會盟約。齊頃公(齊頃公,姜姓,呂氏,名無野,齊惠公之子,春秋時齊國第二十三位君主)在禮節方面怠慢了郤克,齊頃公讓母親蕭桐叔子藏在帷中觀看他。郤克跛腳而登臺階,蕭桐叔子嘲笑了他。郤克受到侮辱回國後則時刻準備報復齊國,而齊頃公又拒絕參加斷道之會,這就為晉國伐齊找到了藉口。

周定王十六年,晉、衛聯合伐齊,兵進陽穀(在今山東陽穀縣北)。齊頃公被迫在繒地(在陽穀附近)與晉景公結盟,並派公子強到晉國做人質。這時,晉國的主要意圖還在於聯合齊國。但是,周定王十七年(公元前590年),楚遣使通齊,齊頃公又背叛晉、齊繒之盟約,與楚國通好,這在春秋戰國時期這一現象較為普遍,尤其是夾在晉、齊、楚之間的小國,外交更是朝令夕改。

戰爭經過

周定王十八年(公元前589年)春,齊頃公利用周王室同戎國矛盾,晉國不能東顧準備對魯國用兵,率軍侵犯魯國,攻克魯北國境上的龍邑。衛派大夫孫良夫、石稷、寧相、向禽率軍救援魯國,在新築(今河北魏縣南)被齊軍打敗。魯、衛二國向晉國請求救援。晉中軍帥郤克力主伐齊。晉景公見聯齊不成,為阻斷楚、齊聯盟,各個擊破,遂決定伐齊,由晉郤克統帥中軍,士燮率上軍之一部,欒書統帥下軍,韓厥為司馬,起兵車八百乘,以救魯、衛。魯大夫季孫行父也率軍來會。

齊國聽聞晉軍出擊,即退卻,晉軍追至莘地(在今山東省莘縣北)後。採取策略,六月十六日,撤退到了靡笄山下(今山東濟南市之千佛山)的鞌地,齊軍見晉軍撤退,以為晉軍害怕了,於是齊軍追至鞌地,兩軍形成對峙局面。齊頃公派人向晉軍帥郤克請戰,齊將高固向晉軍挑戰,生俘晉人而乘其車歸,產生驕傲溢滿的心理。

次日晨,晉、齊兩軍對陣於鞍(在今濟南市西偏)。從雙方軍隊運動情況看,晉軍在莘地採用了故意示弱,主力迅速東移,最終把齊軍引誘到了鞌地,在這裡進行了著名的“鞌地之戰”。莘地到鞌地兩地相距數百里,齊軍在一天內趕到,清晨,齊頃公在戰前還狂妄地鼓勵士卒要消滅了晉、衛、魯聯軍再吃早飯,這種狀態倒更像經過一夜的急行軍,部隊連吃早飯的時間都沒有,就面對與晉魯衛聯軍的攻戰,著名的滅此朝食成語就出自此處。

齊將邴夏為頃公駕馭戰車,逄醜父做車右。晉將解張為郤克駕馭戰車,鄭丘緩做車右。雙方沒有過多的敘述就展開了戰鬥,一方面齊頃公想打完仗再吃早飯,典型的一廂情願想法;另一方面郤克急於復仇。齊軍馬不披甲即殺向晉軍。戰鬥進行的非常激烈,但更多的勇武及裝備、軍事訓練等因素,沒有較多的戰術參與。在雙方的交戰中,晉中軍帥郤克中箭受傷,但他仍憋著一股氣擊鼓督戰,希望擊敗齊軍。其御手解張也為流矢射穿手肘,但仍努力駕車。車右鄭丘緩見有險情即下去推車。解張見郤克傷重,左手把握韁繩,右手執鼓槌擊鼓,率戰車衝鋒不止,晉軍見主帥受傷後戰鼓不停,士氣大振,大軍跟隨著主帥前進衝擊齊軍。本來齊軍的戰力就不如晉軍,在氣勢此長彼消的情況下,齊軍節節退敗,最終導致潰散大敗。晉軍一路追擊,繞行華不注山三圈。

在戰爭中,晉軍司馬韓厥駕車追擊齊侯,其車左、車右皆中箭身亡。晉大夫綦母張喪失戰車,也乘上韓厥戰車,等他們追上齊頃公戰車時,齊頃公車右逄醜父趁韓厥俯身去扶車右的機會,機智地與齊頃公換了位置,並叫頃公下車去華泉取水,藉機讓齊頃公逃離。齊頃公副車載頃公逃脫了追擊,齊頃公回到大軍中帶兵回來尋找逄醜父,三入三出但逄醜父已被晉軍俘虜。逄醜父被俘後,郤克要殺他,但聽他說“以後就沒有替君主承擔禍患的人了!”郤克感念其忠義就釋放了他。晉軍追擊齊師,從丘輿(在今山東省益都縣西南)進入齊境,攻擊了馬陘(在丘輿北)。

齊軍失敗後,齊頃公害怕晉軍繼續追擊,於是派大夫國佐求和,獻出滅紀所得的甗和玉磬,並表示願割地。郤克不接受,說“必須以蕭同叔的女兒為質(就是嘲笑郤克的齊頃公的母親),而且使齊境內的田地壟畝全改為東西向,道路溝渠也相應地變為東西向。”齊國使臣國佐回答說蕭同叔子為我國國君的母親。晉、齊兩國交戰,也算是晉君的母輩。以國母為質是為不孝。晉怎能以不孝號令其他諸侯?又說先王治理封地,實行因地制宜。怎能“田地壟畝全改為東西向,道路溝渠也相應地變為東西向”,只想到對晉國兵車是有利就怎麼改?如果晉再相逼迫,齊國只有背靠城池決一死戰。當時,魯、衛二國也勸郤克與齊講和,郤克戰敗了齊國,出了一口惡氣,於是聽從了講和。秋七月,晉、齊在爰婁(今山東臨淄縣西)結盟。晉國讓齊國歸還了侵佔魯國的汶陽之田。此後,齊頃公變得低調內斂,賙濟窮人,照顧鰥寡,頗得民心。

戰爭影響

鞍之戰是構成晉景公爭霸事業的一部分。經過鞍之戰,晉國成功地打破了齊、楚聯盟,而把齊拉到了自己一邊。

鞍之戰的次年(公元前588年),齊頃公親自到晉國交流,建立晉、齊聯盟,期間齊頃公還見到了郤克,郤克執禮甚恭,齊頃公問郤克,曾經羞辱過你,怎麼在這裡又這樣恭敬。郤克回答道,當時戰場屬於敵對不在乎禮節,但現在國君為與我國結盟而來,是我主的平等坐上賓,身為晉國大臣自當執臣子的禮節,齊頃公甚為敬佩,這方面也體現出晉國賢臣大局觀較強。

後來,晉為加強這一聯盟,不得不犧牲了一部分魯國利益。命魯國將汶陽之田劃歸齊國。晉、齊聯盟的建立,是晉景公繼消滅赤狄、聯絡吳國之後,又取得的一項重要成果。晉景公所建立的霸業,經過厲公、悼公的努力,一直持續到頃公、定公時代。而鞍之戰在晉景公的爭霸事業中佔據重要地位。也為壓制楚國奠定了基礎。

戰爭評價

鞌之戰可以說是齊國希望重回齊桓公巔峰時期的一種嘗試,但齊國沒有考慮過國力對比,春秋四強國,晉楚秦齊,齊國的國力比起其他三國來說是有差距的,一方面受制於齊國的地域限制,南方魯國長期存在,西方晉國一家獨大,東方面臨大海、北方燕國之地較為苦寒貧瘠。另一方晉國長期與秦、楚等大國交戰,軍隊的戰鬥力較強,而齊國只能與衛、魯等小國交戰,可以說只能欺負欺負弱小,與晉國爭戰,軍隊的實力還是有不小的差距,這也是鞌之戰失敗的原因之一。可以說齊國從齊桓公九合諸侯後就已經沒落了,齊頃公稱霸不求增強自己的國力,訓練軍隊,只想趁晉國的邲之戰的戰敗,趁虛而為,是不可取的。從另一方面晉國在邲之戰戰敗,並沒有傷筋動骨,其長期稱霸,一場失敗不足以動搖其根本,而且晉景公也是一位有為之君,齊頃公與之相比,還是有不小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