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長蕭還在思考派哪個欽差去,最好當然是派流雲,這也是託雅公主要求的,希望流雲大師能再去一趟北疆王庭。

但流雲不想去,他說皇後待産,只有他本人守護皇後才放心。這話讓顧長蕭很是認同,於是跟程榆商量,派別的欽差走一趟。

朝廷還在商量中呢,巴特爾那邊又派了新的使臣,這一次來的特別急,特別慌,還帶了重禮和巴特爾親手寫的請求書。

原來是北疆內亂,幾個手握重兵的大將趁巴特爾大婚期間叛變。巴特爾被困王庭,託雅公主奔走救援,卻因兵力不足,王庭失守在即。

大家都很清楚,不到萬不得已,巴特爾絕不會向大夏救援。就像當年顧長蕭跟譽王打成那樣,也沒想過借巴特爾的兵。

借鄰國的兵力平定內亂,極易發生請兵容易送兵難,由內戰變成兩國之戰。

對於要不要借兵給巴特爾,朝廷吵的不可開交。

支援派認為,自從巴特爾王登基之後,我們跟北疆修好,如果不救援他,他被殺之後,別的北疆王登基,極有可能又跟大夏發動戰爭。

而我們現在主力是打倭國,還有一支大軍在打胡人,最好不要再跟北疆交戰。

反對派認為,北疆內亂於我們更有利,他們越亂越好,我們隔岸觀火,坐山觀虎鬥,為何要參與?

錦歲開始也是反對派,她不希望我們的將士死在北疆,哪怕死一個,她都心疼不已。

再說她覺得巴特爾和託雅是在隱藏實力,單純想借大夏的火藥來滅敵。

因為太多人反對,朝廷上一直在爭論,北疆的使臣焦急不已,立即給王庭送信。

第三批使臣來時來了巴特爾的國書,只要大夏助他平定內亂,他願意向大夏割地三城以示重謝。

三城正是河套平原,這下子大大刺激了滿朝文武,要知道我們為了搶河套平原,歷朝歷代跟北方的蠻夷發生了多少亂爭!

曾經有搶回來過,結果又很快失去,至於大夏從立國至今,只搶回燕地十六州,河套地區卻一直沒有搶回。

這要是真搶回來,那可是能去泰山封禪的大功績,沒有一個皇帝能拒絕這樣的誘惑。

顧長蕭也一樣,他興奮地對錦歲說:

“不管事後巴特爾守不守諾,朕一定要得到河套平原!如此一來我們就有了更肥沃的牧場,培養百萬鐵騎都不是問題!”

錦歲看著地圖很是不解:“河套對北疆一樣重要,巴特爾為什麼願意將這三城割給大夏?”

沒想到流雲替他倆解了惑:“這次造反的就是掌管河套的親王,他的兵馬最強壯。”

看來流雲在北疆期間,雖然天天想著得道成仙,卻也是打聽到一些訊息的。

這下能理解了,巴特爾就算殺了親王得到河套,河套的百姓和牧民也不會對他臣服,不如拿河套換大夏的幫助。

錦歲站在大夏皇後的立場,那是非常滿意這個交易。但想想曾經幫託雅和巴特爾奪到王位,她覺得有點倒牙。

巴特爾雖然不至於混帳到爛泥糊不上牆,但還是太差勁了!北疆頻繁發生內亂,如今竟然要靠割地求外援!

這要是我弟弟,早早打死他,我來當女帝都比他強!託雅真是太心軟了。

若是巴特爾知道錦歲這樣評價他,一定會欲哭無淚,為什麼北疆一直有內亂?

還是不是顧長蕭和燕九暗中挑撥的!巴特爾答應跟大夏通商,給了燕九商貿特權,北疆的牧民和部落確實富了起來,可也給了他們反叛的實力。

對北疆的一系列挑撥行為,顧長蕭和燕九是一拍即合,一個為了敵國不穩,才不會發生邊關戰亂。

一個是為了賺錢,北疆越亂燕九就越容易掌控北疆的經濟。

錦歲以前還有考慮,滅了倭國之後,遲早跟北疆發生一場舉國之戰。

現在看來不會了,只要巴特爾不死,再有燕九在北疆的一系死暗中操作,要不了十年,北疆國力必將弱到根本無力跟大夏一戰。

並且我們已經進入到熱武器時代,而他們還是彎刀和戰馬。

不過巴特爾一直在關注黑虎追擊胡人的事,也許可以給他指條明路,大夏這個龐然大物你動不得,你的鐵騎就往西方奔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