榷場
章節報錯
榷場
“什麼?師兄被困在王帳了?”潘玉結果春豔遞來的信,抄起劍就往明堂沖,“不行,我要去救他。”
“可他那麼好的功夫都被擒了,小姐您去了怕是更添亂吧”,春豔小聲唸叨丫頭你還是這麼嘴賤啊!),“何況這裡離回鶻足達千裡之遠,您去了怕人已經……”
“你閉嘴!”潘玉惱了,多少次她收到了前線的訊息都能裝作無事發生,但此刻,她再也無法壓抑湖面下湧動的暗流,“死我也要和師兄死一起。”
明堂
“陛下,微臣想自請赴邊疆。”
潘玉往大殿上一跪,抬起頭卻見狄大人竟也在場。
“這麼快就沉不出氣了?”武皇輕笑道,指使婉兒把奏摺遞到她的手中,“你看這是誰送來的信?”
“臣在邊境數載,屢見回鶻入我邊境村落。然其意圖並不在殲滅我軍,只以掠奪物資為主要目的。臣細察其情,知其地僻物稀,衣食匱乏,故鋌而走險,劫掠以求生計。若我朝能以貿易代之,既可解其困頓,又可免我邊民之苦,實為兩全之策。
臣以為,當於邊境開設榷場,許其以馬匹、皮革、玉石等物,易我布匹、絲綢、瓷器、茶葉。如此,則回鶻得其所需,我朝得其利,邊患自消,兵戈可止。且貿易往來,可使兩國互通有無,漸成和睦,遠勝於刀兵相見。
臣懇請陛下聖裁,準臣所奏,開榷場以安邊境,化幹戈為玉帛,使我大周與回鶻共享太平。”
“這……”潘玉迷惑地抬起頭,“您是說,他已然脫險了?”
“不僅如此,他還救了朕的孫兒,等他回朝,朕自會重重有賞。”
“微臣謝過陛下。”
“這個榷場之事,你怎麼看呢?”
“陛下,微臣以為此議甚善。開設榷場,實為利國利民之舉,臣有三條理由,請陛下垂聽。
其一,回鶻屢犯邊境,非為攻城略地,實為物資匱乏所致。若開榷場,許其以馬匹、皮革易我絲綢、瓷器,則可解其困頓,使其無需劫掠。如此,邊患自消,兵戈可止。此乃以商止戰,化幹戈為玉帛之上策。”
其二,回鶻盛産良馬、玉石,我朝絲綢、瓷器聞名天下。若開榷場,兩國互通有無,既可充實國庫,又可惠及邊民。邊民得其利,則安居樂業;國庫得其富,則國力強盛。此乃富國強民之良策。
其三,陛下以仁德治天下,若開榷場以惠及回鶻,使其感我天朝仁德,則遠人來歸,四夷賓服。如此,不僅邊境可安,更可彰顯我大周之威儀與胸懷。此乃懷柔遠人,彰顯仁德之遠謀。”
“好個以商止戰。”狄仁傑手中的象牙笏板映著殿外雪光,“當年玄奘法師過碎葉城,見商隊駝鈴響處,胡笳與梵唄同奏。若榷場能成,當效法絲路舊事。”他說著,轉向禦座,“陛下可記得《大雲經》偈語?‘眾生皆苦,唯慈悲可渡’。”
武則天聽聞,心自歡喜。潘玉既見其神色,便續著狄仁傑的話說道:“微臣聞《大雲經》有雲:‘彌勒菩薩,當來下生,作大光明,普照世間。’陛下以仁德治天下,澤被蒼生,實乃彌勒菩薩轉世,光照大千。今開榷場,以商止戰,惠及回鶻,正是陛下仁政之體現。陛下此舉,真乃兩國之幸事,功在千秋!”
“婉兒,速去給回鶻國王回信,就說請特使來朝商議之開榷場事。”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