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飛羽出場時,露營椅從場地中間開始數已經坐滿了五個人,而外側的三把椅子還空著。

坐在最靠內的是隊友許知瀾。也就是說她是當前已完成比賽的五個人中得分最高。

兩人交換了一個鼓勵的眼神。

飛羽身後的兩個安全員跟著她在巖壁下準備好。1號安全員直接負責飛羽的繩索與安全,2號安全員則在1號的身後,關注裝著繩子的容器,負責給1號遞出更多繩子,讓1號不用分心,可以專注在運動員身上。

剛才賽前集體觀察線路時,飛羽敏銳感知到了這條線路設計了四處難點。回到隔離區後她在腦中設想了透過這幾處難點的方案。此時抬頭再看,她覺得自己還是太單純。

這條線只有一個字:難。

難在放眼整面巖壁,找不到一處齊整的平面,反而由十幾個形狀不同的仰角面組成,最小的仰角是100度,最大的接近與地面平齊,達到了168度。

難線上路除了縱向十五米的高度外,橫向也達到了將近十米,一共有0個記分點。更多的橫移,意味著更長的實際攀爬距離,也意味著更大的體能消耗和注意力消耗。

還難在有超過一半的快掛點,都不能在攀爬過程中順手掛上,而需要為了伸手掛繩專門調整姿勢,掛完後再回到前一個姿勢繼續攀爬。費力、費時間、影響心態。

更別說那四處難點的巖點設計,每一個放在攀石賽裡都是一整條線的亮點,能逼著選手做出極為精彩的動作。而此時這四處卻被放進一條線裡。

最後一戰,興奮感很強,腎上腺素的分泌讓飛羽幾乎忘記了眼睛的疼痛,幸好視線內模糊的藍色濾鏡還在提醒她要小心護住受傷的左眼。

和安全員示意後,她開始攀爬。

起點區都比較簡單,左腳直接踩上巖點,兩手抓住上方一個很舒服的凹槽大造型,右手抓住更右上一個點。左手接過安全員遞來的繩子,扣進第一個快掛。

路線開始向右,飛羽兩手抓住第一個得分點,右腳抬高腳踩上右邊造型,整個身體上移,掛好第二個快掛。

從這裡開始線路又變成向左斜上,飛羽一路上移,很快來到第一處難點。

這裡選手站在一處很舒服的腳點,左右手抓在與頭頂平齊的兩個極薄方形片狀手點上,要動態飛上去拍住兩個大凸起。腳點、片狀手點和大凸起,各自單獨出現時對職業選手來說都沒有任何難度,但並列在一起出現在仰角,則難度驟升。

腳點和片狀手點的縱向距離很遠,選手的上肢和下肢本身就處在比較伸展的狀態,所以不能靠下蹲來給自己蓄力,只能靠手上的力量來給dyno提供爆發力。

可這兩個片狀手點非常薄,只有手指的指尖能緊緊摳住,要在此基礎上把指尖用力下壓,給自己一個向上的反作用力,並且收緊核心,趁勢讓自己朝上朝後跳去,同時兩手使勁拍住兩個大突起,對指力、爆發力、核心、手腕力量的要求絕對到了變態的程度。

更變態的是,拍大突起的兩個手不能是從上往下拍,因為凸起的角度很刁鑽,在大的動作下會極其容易脫落。反而需要選手轉換思路,兩手分別朝內朝下,從凸起的外側上方拍下,這樣將摩擦力的方向變成斜向,可以減少縱向的脫落風險。

飛羽準確判斷了每一個可能讓自己脫落的點,成功在這裡貢獻出一個漂亮的大動態,贏得全場觀眾喝彩。

在她之前,有三名選手都折戟在此。

轉播畫面上,此時飛羽的動態總分排名來到了第三。

繼續爬,線路又變成向右平移,飛羽開始大量用掛腳鈎腳的技巧,先是頭在右、腳在左,然後把兩只腳移到右邊,再經過倒掛的過渡把上半身移到更右邊,整個身體平穩的爬過了這段向右平移區域的三分之二。

但這裡的快掛比較刁鑽,人雖然爬過來了,可需要先向上爬一個段距離的手點才能安穩掛好安全繩。但如果就以剛才爬上來的點為基礎前往最右邊的一處巖點,就會陷入靜態過不去、動態又容易脫落的處境。

敏銳的直覺讓她在這裡多想了一下,退回前一個點。

從這裡進入第二處難點。飛羽之前有一個人在此脫落,另一人透過。

脫落的是三木由裡,她就是踩了定線員設計的快掛陷阱,從上面一個點起步動態橫向去夠,遺憾脫落。

透過的是許知瀾。她沒有因為前面的多次倒腳而産生疲勞與不耐煩,相反,她保持頭腦的冷靜,又做了一次倒腳換腳,靠靜態把自己送到最右側的巖點。

飛羽選擇了同樣的方式,退回來之後,一絲不茍的靠倒腳成功到達最右側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