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7 章(第2/2頁)
章節報錯
飛羽回想中午小潘教練對由裡的評價。
“攀巖選手肯定是體重越輕越佔優勢,但由裡卻並不刻意減脂,反而有意識的增肌。她的肌肉群可以媲美同等體重量級的舉重選手,而且肌肉耐力驚人,爬難度的時候休息次數少、時間短。是不是很嚇人?”
確實嚇人。難度賽一般從中段開始選手們進入脫力邊緣,後半段大部分人都需要多次休息,每次休息幾秒到十幾秒不等。
在總共只有6分鐘的攀爬時間裡,少休息一次、休息的時間短一點,都會大大增加完攀的機率。
“但她的劣勢很明顯:年輕氣躁,遇到不順的線路很容易頭腦發熱,不能保持冷靜的爬下去。”小潘教練篤定的說,“也就是說一旦線路需要動腦子,她就很容易失去冷靜。”
“你比這兩個選手都更年長。雖然大賽經驗不如她們多,但你在醫學院的經歷培養出了冷靜的頭腦,這是她們倆都沒有的。你要充分發揮優勢,不管遇到什麼困難和狀況,都保持冷靜,不要讓情緒操控你的表現。”
飛羽告訴兩人,如果今晚教練不開會,她就去找兩人玩遊戲。三人就此約好。正巧此時工作人員來帶恰莎離開隔離區、前往巖壁開始比賽。
幾分鐘後,工作人員來叫飛羽出場。
難度賽決賽是決出本次比賽最終名次的場合,所以巖壁側下方的墊子上,擺出了一排露營沙發。
在早期攀巖運動中,完成攀爬的人都是隨便找塊空地或坐或站,共同為後面攀爬的人加油。後來人們用上了露營椅,可以更舒服的坐著。
攀巖比賽繼承了這一傳統文化文化。在決出最終名次的比賽上,每一個參賽選手結束攀爬後,若排名為當下的前三名,則可以坐在專門擺出的椅子或沙發上觀看後續比賽。直到後面的選手成績闖入前三,被擠出的選手就會離開,讓位給新闖入的選手坐下。
實際比賽中,前三個出場的人都會留在椅子上,直到第四個選手開始,每當一個選手結束比賽,椅子上的人就可能發生變化。
飛羽上臺的時候,露營沙發上坐著恰莎和另外兩位之前出場的人。
那露營沙發很漂亮,框架由啞光黑的碳纖維製成,主色調是充滿未來感的電光紫,仔細看有熒光綠的鋒線,而折疊把手採用了跳脫的亮橙色。和點綴巖壁間的紫色、橙色、綠色造型巖點相呼應。著實風騷。
飛羽想要坐在上面。
決賽開始前有一次集體觀察線路,她腦中已基本想好攀爬策略。此時再次抬頭觀察起步段,飛羽感覺信心十足。
這條線很難。一是極度耗時耗力,整條線路幾乎是蜿蜒著鋪滿整個巖壁,比預賽時增加的橫移距離還要高更多,而關門時間仍然是6分鐘。對很多選手來說,就算沒有任何食物,要在6分鐘內完攀也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二是仰角變化不大,只有三個面,從下往上分別是小仰角、大仰角和直角。但每次在角度變化的區域相鄰的巖點之間,距離被設計成靜態剛剛好夠不到、但動態又很容易脫手的刁鑽距離和角度。選手們極易在這樣的交接區域脫手發生沖墜。
這對選手的頭腦、意識和身體都提出了極高要求。運動員不僅需要在已經很累的情況下判斷應該選靜態還是動態,還要確保自己的身體能夠使出足夠大的力氣夠到點。
畢竟這不是攀石賽,在規定時間內可以一次次嘗試。難度賽只有一次機會,沖墜就意味著比賽結束。
飛羽和安全員示意,兩人一前一後向起點走去。
起步很穩,每個巖點都用幹淨利落的動作經過,每個快掛也都毫不遲疑的掛上。
爬到小仰角轉大仰角的地方,大仰角上的鑽石造型在此刻身體的右側後方,剛好是一個極度不舒服的動態距離。再仔細觀察,大仰角造型上目之所及只有一個巖點,而且巖點上的凹槽極淺,動態過去很容易造成脫手。
飛羽記得造型的另一側還有個巖點,但現在視線被擋,無法判斷位置和巖點形狀。
不如換成倒掛的靜態?她快速計算:巖點凹槽極淺,不夠用前腳掌腳面勾腳,但可以換成後腳跟掛腳。一隻腳掛巖點,那就需要另一隻腳固定在造型上,可造型是個無從下腳的光滑面組成的鑽石,不管用腳面、腳跟還是小腿掛都很容易滑下來。
還有沒有別的辦法?更安慰的、絕對不會掉下來的透過辦法?
她在這裡又休息了幾秒鐘,換手甩手和打粉,並且掃視四周看有沒有可以借用的點。
視線落在此刻手正握著的巖點。
她豁然開朗。
飛羽先把左腳掛回前一個點,右手向下抓住當前巖點,做出側身的動作,上身扭向觀眾方向。
然後在放下左腳向自身左側甩的同時,左手也向左側伸出,頂在鑽石造型上形成對抗。甩出的左腳順勢也向左上方抬起,腳後跟掛住了鑽石造型下方的巖點。
正在觀眾困惑她下一步要怎麼辦時,飛羽又硬生生靠卷腹把點在巖壁上的右腳上抬,直接勾出此時右手抓著的手點。
鏡頭拉近,只見她小心翼翼的依次讓出右手的手指,右腳前腳掌順勢一點點勾進手點,直到最後右腳完全安穩的勾住,而右手已經徹底離開手點,撐在了巖壁上。
她兩條腿呈70度大開,膝蓋蹬直倒掛在巖壁上。
下一秒她用右手半撐著上半身,在巖壁上開始挪動,一點點的挪,帶動著上半身也一點點移向鑽石。終於上半身移到了貼近左腿的地方,而身體的拉伸也已經到了極限。
觀眾們早已看的目瞪口呆,而緊接著飛羽更是斜向伸出右手,越過左腳抓住了左腳巖點的外側。但她的柔韌性已經到了極限,左腿眼看著就要失去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