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旦嘛,和自己所熟悉的那個古代故土非常相像,最為特別的地方就是都有著嚴重的土地矛盾。

地主,士族,農民之間的矛盾幾乎是不可調和。

土地兼併這種情況在這裡十分常見,這不,溫德所率領的大軍剛剛開撥,就遇到了一夥從上陽城來的遷徙隊伍。

都是失去了土地的農民,亦或是被高額稅收逼迫的佃農。

他們紛紛離開了自己的故土,打算去其他地方混口飯吃。

在看到溫德大軍的時候全部在馬路邊站好低頭,同時對著士兵露出自己的口袋,證明自己口袋確實是空空如也,希望各位兵爺不要為難他們。

這就得說到溫德之前的一個政策了:巴託尼亞耕農協議。

一旦存在沒有滿負荷運作的農田,溫德就無法抽調出農民軍。

好處就是極大增加了經濟收入和作物產量。

缺點嘛,就是溫德的大軍,聲勢稍微有那麼一點點不夠浩大。

身後的軍隊都是脫產士兵,全部都由玉勇,銃手火槍兵和牛拉大炮組成。

軍紀當然沒的說,除了一隊玉勇上前看守住難民,確保他們不是敵人的細作奸細外,其他人依然在不斷行軍。

至於這夥難民的處理方法,則由溫德進行決斷。

“給點糧食,然後讓他們往南走,新武城分田地。”

要知道,在這邊陲地區的流民不被軍隊騷擾就已經是可以燒高香了,沒想到由溫德大善人所率領的軍隊不僅不擾騷他們,還給了他們繼續前進的糧食。

那麼新武城分田地的事情一定也是真的。

對於農民來說,土地才是最為重要的東西,有一片屬於自己的土地比任何事情都能激發出主動性。

雖說外來人口可能會造成一些慌亂和社會治安問題,但是卻能增加整個新武城的發展速度和兵員補充能力。

誰輕誰重溫德自然能夠輕鬆判斷。

慢慢開撥大軍,然後在上陽城外面圍而不戰。

畢竟師出無名,發動進攻可是要揹負很大的外交成本,再說了,上陽城可是有著高大城牆,硬攻從來都不是什麼好主意。

立刻是找到了城外一處平整同時有著河流經過的地方開始屯田。

解決困難選項最好的辦法,就是把這個問題交給別人來選。

現在的溫德只是在這麼一處比較肥沃的地方種地屯田,和上陽城的縉紳逆賊沒有任何瓜葛。

若是他們覺得不爽想要來攻打溫德,反而會給自己落下一個師出無名的把柄。

可這種帶軍入境的行為很明顯就是一種挑釁行為,一封信件很快就被上陽城的縉紳寫好交到了溫德手上。

內容嘛,無非就是一些比較文明的罵人話語,正巧可以有一些學習震旦繁瑣語言的機會,而且罵人這件事,溫德當初做選帝侯的時候經歷過很多次了。

幾乎能夠做到和任何人對罵不落下風,唯一的難度就是把語言變得稍微那麼委婉一點。

在邊境上讓士兵種田可不是溫德閒的沒事兒做了,這當然只是一個幌子,核心目的還是輸出自己的價值觀。

這玩意兒在近現代的時候就能展現出遠超於兵器軍馬的戰鬥能力,輸出自己的價值觀可是唯一一種效率高超同時成本低廉的入侵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