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廣告又名公共服務廣告,即不以盈利為目的,而為公共利益服務的廣告。

1987年,央視辦了個《廣而告之》欄目,開了天朝公益廣告的先河,此後央視,以及市級以上電視臺,都專門設定了公益廣告時段,用以播放不同主題的公益廣告。

在移動網際網路的大潮拉開前,央視一直是天朝最大的影片媒體平臺,每年都會收到大量的廣告投稿。

王昌明的主要工作就是從中篩選出優秀的作品,再送到上面去給領導過目。

下午兩點半,王昌明帶薪睡完午覺,準時開始工作。

往辦公椅上一躺,背後放上靠墊,頭上戴上耳機。

本就稀疏的頭髮在耳機的壓迫下,再次岌岌可危起來。

選片開始了。

公益歸公益,廣告始終還是要講創意的。

在這些投稿來的廣告中,絕大部分廣告要麼過於老套,要麼過於濫情,真正有創意,能打動人心的廣告,可謂是少之又少。

王昌明作為一名專業的審片人員,早已習慣了沙裡淘金。

不過今年送上來的公益廣告質量貌似還相當不錯。

沒看多久,王昌明就發現了一支非常感人的廣告片,名字叫《爸爸的謊言》。

鏡頭非常地講究,竟然有一種電影般的質感。

一個老人獨自坐在昏暗的屋子裡,下午的陽光透過玻璃窗,照在牆上泛白的獎狀和老舊的相框上,微微反著光。

“叮鈴鈴……”電話鈴響起。

“喂,閨女啊……”

老人的聲音傳來,語調上揚,聽起來十分歡喜。

鏡頭卻轉向了飯桌,上面擺放著一小碟鹹菜,兩個饅頭,還有一個紅色塑膠袋裝著幾個橘子。

“我出去和老朋友出去玩去了,挺忙的……”

老人穿上衣服,提著塑膠袋,步履蹣跚地走出了門。

“沒問題,沒問題,挺好的,我啊,吃得飽,睡得香,一點都不悶,那麼多朋友……”

老人在電話裡和女兒講述著自己的生活,聽起來非常豐富多彩。

可下一秒,鏡頭已經拆穿了他。

老人每天“豐富”的生活,其實只是獨自坐在街邊的長椅上,看著來往的行人,一坐就是一天,直到夕陽落下,才慢慢地走回家。

王昌明明白過來,老人和女兒的對話成為了旁白,鏡頭和聲音講的並不是同一件事。

“你媽……媽媽沒在啊,”老人的聲音顫抖了一下,“她出去跳舞去了,沒,沒事兒,挺好的……”

老人扶著樓梯,吃力地爬上來,鏡頭從他背後延伸出去,醫院的長廊顯得那麼空曠、漫長。

“沒有事的,你放心吧,你啊,好好工作吧,不要擔心我們倆。”

“你忙啊,就掛了吧……”

老人剝了個橘子,遞給躺在床上的妻子,風吹進來,倆人看向窗外,夕陽已經染紅了天空。

王昌明心裡頓時一顫。

原來老人是為了不讓女兒擔心,故意在說謊。

他一下子想起自己每次打電話回家,老爸也總說家裡一切都好,讓他不要擔心……

這支廣告的時長只有一分鐘,鏡頭切換極快。

下一秒,老人已經回到家裡,駝著背,伸手擦拭著女兒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