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份,江瑜帶著劇組來到晉省朔州。

在晉省和內蒙交界之處,有個地方名叫大河堡。

之所以叫“堡”,是因為這裡地處高地,依河而建,崇禎十三年,大明朝曾在這裡修建長城,用以防禦外敵。

雖然如今早已荒廢多年,但古長城的痕跡仍然頑強地存在著。

“這個土墩子以前是甕城,你曉得啥是甕城吧,就是在城門外再修個城,敵人攻破一道門,進來了裡面還有一道門。”

當地的老鄉興致勃勃地給江瑜介紹道,“還有那邊那些墩子,別看現在這麼點高,還長了草,以前都是烽火臺……”

江瑜從地上拔了跟野草,笑道:“這不都是墩子嗎,你怎麼分得這麼清?”

“我能分不清嗎,我打小就在這長大的,你看這還有字嘞,”老鄉帶著江瑜等人走下去,指著地上一塊碎掉的石碥,“這都是以前甕城上的牌匾。”

江瑜蹲下來仔細看了一眼,雖然風化嚴重,但上面刻著的“金湯永固”仍然依稀可辨。

這就是歷史啊,江瑜嘖嘖稱奇。

幾百年前的東西,穿越時光的大河,就這樣靜靜地躺在這裡,無人問津。

老鄉姓楊,是大河堡上最後一戶人家,堡上交通不便,農民們都搬到山下去住了。

他不肯搬走,一有空就沿著長城巡邏。

沒人給他錢,也沒人管他,他自己也不知道他這麼做到底是為了什麼,但就是有一種奇怪的責任感驅使著他留在這裡,守護這些殘破的古蹟。

如今的大河堡上,人跡罕至,荒草叢生,天高雲淡,頗有些寂寥的味道。

秦海露站起身來,四處眺望著,忽然指著前方叫道:“快看,那邊有風力發電機。”

江瑜也站起來,極目遠眺,果然,遠處一排排白色的風力發電機,在不停地轉動著。

在發電機前方,則是古老的明長城。

歷史和現代在這一刻忽然交融在了一起。

“這裡真好,”秦海露伸了個舒服的懶腰,笑道:“有一種很奇妙的感覺。”

雖然《驢得水》還沒開機,但她有預感,她們會在這裡拍出一部很有意思的電影。

江瑜道:“這裡風景這麼好,要是搞個旅遊景點,肯定會有人來。”

老鄉擺擺手,“這裡交通太偏了,年輕人都進城了,就剩我們老傢伙了,哪有人來旅遊哦。”

“那就要看我們江大導演的了,”秦海露調笑道:“要是我們這電影火了,說不定有人衝著情懷來呢。”

情懷是一種很奇妙的東西,《武林外傳》火了以後,不知道有多少人沒事兒就往飛龍谷跑,就想看看同福客棧還在不在。

《失戀33天》火了以後,也帶動了一群妹子去東方新天地打卡,就等著晚上噴泉升起的時候,和男朋友一塊接個吻。

較真地說,哪兒接吻不行,幹嘛非得去噴泉前面啊?

但這就叫浪漫。

堡上的農民搬走以後,倒是留下不少了空窯洞,其中有一棟最大,地勢最高,周邊也最開闊。

據老鄉介紹,那座窯洞已經很有些年頭,是晚清時期的一個地主修建的廟宇,解放後被改成了大河堡小學。

現在農村連小孩都沒了,小學也被搬到了鎮上,大河堡小學就此空了下來。

劇組來了以後,給村裡交了筆錢,準備將其改造一番,在裡面取景。

按照江瑜原本的計劃,那座小學應該要被改成三民小學,用於拍攝,不過他在大河堡轉了一圈後,倒是生出了一些別的想法,便將“大河堡小學”保留了下來。

這裡風景真的挺不錯的,萬一將來《驢得水》火了,當地還能搞個景點,開發一下旅遊業。

兩天後,葛尤到來,劇組正式開機。

話說孫校長(範煒)帶著四位老師來到大河堡,辦了座小學,以此實現他教育救國的夢想。

但大河堡交通偏僻,而且常年乾旱,要到十幾裡地外的清水河才能取水,孫校長便向教育部申請養頭驢,用於拉水,奈何縣裡就是不給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