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內閣一共有五個人。

嚴嵩的首輔,徐階的次輔,張居正、高拱、李春芳的閣員。

其中首輔嚴嵩現在屬於獨夫,他在官場中的名聲已經徹底臭大街。

遭到了之前嚴黨和清流黨的一致唾棄。

但奈何他依然被朱元璋力挺,所以首輔乾的不亦樂乎。

而下面的張居正和高拱是改革派,經過兩年的磨合,都已經和朱元璋有了一絲政治默契。

剩下的李春芳和徐階都屬於南方人,家中都有桑田萬畝的那種。

當然若說他們和倭寇有勾結也不盡然。

他們這些種地大戶只是掌握了生絲而已。

根據陳洪的調查,這些人以徐家為首一共有八家,這八家之間已經組成了事實上的同盟關係。

出售生絲都是統一定價,統一售賣。

因此他們是掌握了絲綢的議價權的。

他們只管把生絲以高於市場價的價格賣給東南沿海的大海商,當然他們很清楚這些海商把生絲織成絲綢之後,肯定是要走私的。。

但這和他們是沒有關係的。

作為耕讀傳家的坐地大戶,朝中又有人做高官,他們不屑去做商賈之事。

他們只管售賣生絲,以及在適當的時候影響朝廷大政走向。

但他們卻一直是這條走私鏈的最大受益者。

經過陳洪這兩年的探查,整個絲綢走私網路中,以徐家為首的種桑大戶們其實是最賺錢的,他們幾乎賺取了這條利益鏈條中的六成利益,剩下三成是沿海海商,最後一成才是那些把絲綢運往倭國、東南亞等國的海盜集團。

真正和倭寇勾結的也是這些處在海盜和東南大家族之間的海商。

所以陳洪這個通倭案即便再查也查不到徐家頭上。

當然現在這些東南大家族的日子也不好過,常遇春的皇家海軍艦隊封死了東南沿海,徹底封閉了海貿。

這些大家族的絲綢走私不了,只能往國內銷售。

但國內消化不了這麼多的絲綢,所以只能降價,而且是一降再降。

在走私貿易最猖狂的嘉靖初年,一匹絲綢的價格已經飆升到了十兩銀子,而現在直接腰斬到三兩。

這個價格已經沒有種糧食賺錢了。

即便這樣,那些東南大戶手裡依然堆積了無數的絲綢賣不出去。

但徐階等人對此毫無辦法,有句話說政治是軍事的延續,在東南沿海倭寇被肅清的那一刻,這些東南沿海的大家族就已經失去了最重要的籌碼。

完全沒有了和當今聖上討價還價的資格。

怎麼辦?

只能妥協。

於是這兩年的朝堂上可以看到一個很有趣的現象。

十年前的開海派變成了保守派,建議朝廷繼續封閉通商口岸,先把東南沿海這些種桑大戶擠死再說。

而那些本來的保守派,現在卻是變成了最激進的開海派,其言辭之激烈,彷彿不開海大明就要亡了一般。

其實朱元璋明白,他們這是真的急了。

若是東南沿海的大明海軍再不解開封鎖,允許商賈貿易,他們的桑田就要全部毀掉,改種糧食了。

若真這麼做,那損失可就大了。

所以他們寧願給朝廷繳稅,也要開啟渠道,把這些絲綢賣往他國。

朱元璋其實也沒有想要趕盡殺絕,畢竟東南沿海除了這些種桑大戶之外,更多的還是那些小桑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