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章 征討倭國【第七更】(第1/2頁)
章節報錯
三個多月深入民間最基層的田間地頭、茶館酒肆,和普通的百姓、手工業者、工人、船伕、甚至一些小工坊老闆等等各行各業的人接觸,讓朱元璋對於大明開國整整十年以來,民間的變化有了一個更加深入的認識。
這是華夏大地以極快的速度恢復元氣的十年。
特別是最近幾年時間,物質變得越來越豐富起來。
他記得洪武元年的時候,有的人家連鐵鍋都沒有,冬天窮的一家人只能穿一條褲子,一家人窩在屋子裡,只能誰出門的時候,支應著穿出去一下。
有些人家春天春耕的時候,連一把鋤頭都沒有,只能用木棍、用手去勞作,生產效率極其低下。
而這段時間,當他再次在附近幾個省份走一遍,發現這樣的事情已經很少見了。
百姓的的確確開始富足起來了。
當然南京附近都是比較富餘的省份,整個北方恐怕依然還有很多百姓掙扎在溫飽線之下。
但這相比起十年前,的確已經是非常大的進步了。
而能有這樣的變化,和朱元璋這十年來一直推行的修生養息政策有極大的關係。
從大明帝國建立開始,除了周邊必須要進行的收復疆土戰爭,朱元璋基本上不會輕啟戰端,甚至連民夫的徵調都很剋制。
甚至,他連征伐異世界,都帶著小心翼翼的姿態,如無必要儘量不從明初帶軍隊過去,即便從大明調兵,也從來不徵調糧草。
所有的糧草供應全部都來自異世界本身。
如此,十年下來,大明帝國的國力才終於有了一絲繁榮昌盛的跡象。
這是讓朱元璋最為欣慰的地方。
但這樣的變化,朱元璋並不滿足。
他想要的是一個人人有衣穿,人人有飯吃的鼎盛之世。
如果繼續這樣修生養息下去,恐怕二十年,三十年也很難達成這個目標。
因為在原本的歷史上,他就是一直堅持於民休養生息的政策,直到他洪武三十一年老死都沒有改變過。
而且他的後代們很多同樣也奉行了同樣的政策。
縱然有那麼幾個混賬貨色,但大多數最起碼還是能做到這一點的。
然而縱觀整個大明二百七十六年曆史,他清楚的看到,其實老百姓活的最好的反而是吏治最清明,對官員貪汙處罰最嚴重的洪武、永樂朝,再往後國家對待官員越來越寬仁,老百姓活的卻越來越艱難。
慢慢的就又陷入了元末那樣貪官汙吏、土豪士紳聯合壓榨百姓的境地中去了。
當然這些對於現在的他來說都不是問題,因為他會比原本歷史上活的更久,那些朝廷的官員將會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活在自己的統治之下。
在自己的統治下,沒有任何貪官可以逃脫朝廷律法的制裁。
對於大明朝來說真正嚴重的問題其實是天災。
整個大明朝其實都處在一個天災頻發的階段,越是往後,天災越多,這也是大明朝最終走向毀滅的重要因素之一。
而只靠自我休養生息,想要抵抗天災,那就是痴心妄想。
人力有窮盡,人定勝天那只是傳說中。
現實是,一場大水就會奪去無數人的生命,讓一個地區幾十年的發展毀於一旦,會形成成千上萬的流民。
至於修仙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