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從電影院出來,去觀看了李赫主演的最新科幻動作電影《信條》,這部電影是我最喜歡的導演諾蘭的新作,一如既往的維持了高水準,也是原創科幻電影裡的佼佼者,推薦大家去電影院觀看這部電影。”

剛發完朋友圈,幾個同學和朋友就在底下留言了,有的說這部電影是個神作,有的則說是一部相對平庸的片子,還有的說是一部爛片,看不下去。

姜雷毫不意外,因為這部電影的確在觀影過程中要理解非常困難,他看了一遍仍然有很多沒搞懂的地方,打算明天再去看一遍,預計這部影片口碑會呈現兩極分化。

姜雷的預測沒錯,影片首映後,豆瓣評分第一時間解禁,初始評分8.6分,而大多數都是打五星分的觀眾,少數打一星的觀眾,打四星三星二星的觀眾幾乎沒有。

底下的影評也是兩極分化,除開李赫的粉絲無腦吹之外,好評和差評幾乎七三開。除開無腦吹之外,幾乎是五五開了。

不過對於女性觀眾來說,就算看不懂劇情,光是看李赫和羅伯特·帕丁森的顏值就夠了,所以還有許多影評居然是誇兩人顏值的。男性觀眾則比較理科思維,更加關注劇情,有自認為看懂的大老已經開始做劇情解析了。

B站上的影視區UP主們都打算多看幾次影片,然後出個劇情解析影片。包括鐵桿李吹麥坨,出了一期《信條》前瞻影片之後,首映當天看了三遍《信條》,但仍然沒看懂。

未來解析她也拼了,以兩頓飯的代價,請到了自己的好朋友,正在唸物理學碩士的大老過來看電影,然後給自己解析影片。

這位大老本來很不屑的,什麼《信條》,什麼時間倒流都是扯澹,但是看了一次電影之後就徹底痴迷了,又拉著麥坨看了三四遍。

根據結合的劇情甚至寫了了三萬字的解析文桉,麥坨看完文桉人都傻了,沒想到電影還有這麼多道道,她之前根本沒看懂。

其實影片已經儘量能夠讓觀眾能夠理解了,但是複雜的劇情還是要比《盜夢空間》難以理解。因為《信條》不是傳統的三段式的結構,而是一種不常見的大回環結構。

口碑兩極分化很正常,等到熱情消退,迴歸理性的時候,估計評分會維持在8.0左右,算是一部優秀的商業片了。

《信條》的投資兩億美元,口碑雖然重要,但票房更重要。洛杉磯諾蘭的家中,華夏最新的票房資料傳過來了,諾蘭正在吃著早餐,艾瑪·托馬斯就遞過來最新的票房報告。

諾蘭看了一眼,點點頭道:“還不錯,首日有2.33億的票房,在這個時候已經算是高票房了。”

2.33億RMB票房換算成美刀也有三千多萬,這還是首日票房,這樣的話首週末說不定華夏票房能突破一億美元,加上全球其他地區票房,首週末兩億不是問題。

接下來放映的週期,影片再拿到四億美元以上,票房就回本了。這樣一想,諾蘭就放下心來。說實話,在這部電影的製作上,他其實是有點任性了的,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製作電影,但是他高估了觀眾,也高估了自己。

諾蘭並沒有把影片拍攝得觀眾都能看得懂,他以為觀眾都能看懂,但其實許多觀眾要不看個三四遍基本看不明白。

如果影片的製作成本是兩千萬美元,看不懂就看不懂吧,也沒關係,但是影片的製作成本足足有兩億美元,在商業大片裡也算高投資的電影了,如果不能收回成本,對諾蘭來說也是一次不小的打擊。

諾蘭想到李赫的建議,李赫就和諾蘭反覆建議,要照顧觀眾的感受,這是商業片的重點。諾蘭最終聽取了李赫的建議,在後期剪輯製作的時候,儘量把劇情搞得簡單,還新增了許多慢鏡頭動作,使得觀眾更容易發現細節部分。

比如說高速路三車並行的戲份,這裡諾蘭就做了一次慢鏡頭處理,主角把箱子扔在中間的銀色轎車上彈給薩託,但是箱子裡的大寶貝卻在手上。

這要是正常的鏡頭,觀眾根本不可能發現這個細節,但是透過慢鏡頭觀眾就能留意到這個細節了。這是影片的改變之一,其他的還有很多,正是因為理解難度的下降,影片才會在豆瓣上一開始就有8.6分的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