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瞞大師,我來這裡,就是來找如何清淨的自在法!”

“哦?”智慧一臉驚奇。

“孟施主想學何種自在法?”

“自然是成佛的大自在!”

智慧笑了笑。“那在孟施主心中,何為‘佛’?”

“前佛後佛只言其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外無佛,佛外無心。”

薛懷義的經書中認為,只有明心見性,心無外物,才能做到始終如一,才能將書中的無數個“自我”,對“本我”的影響降到最低。

那麼原本的自己是什麼顏色,剩下的自己也是同一個顏色。

那自然“我”就一直是“我”!

“咦?沒想到孟施主竟還對我佛教唯識宗的心學理念有所涉獵?

那施主可知,何為‘佛外無心’?”

智慧臉上的驚奇,已經變成了驚喜。

“嗯……佛即尋見本我,佛外無心,便是謹守本心,除我之外,別無他佛。

正要請教大師,如何‘佛外無心’?”孟浪問。

“除此心外終無別佛可得,離此心外覓菩提涅槃無有是處。

若要覓佛,直須見性。

性即是佛,佛即是自在人,無事無作人。

若見性即是佛,不見性即是眾生……”智慧答道。

“我依然是眾生,如何見性?”

“之所以是眾生,只因妄想執著遮蓋佛性,若能熄滅妄想執著,佛性自然顯現。

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痴,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懺悔就能得‘佛外無心’?”

“自然不能,人有八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六身識,乃至‘末那識’和‘阿賴耶識’。

佛外心,乃第七識‘末那識’,此識恆與我痴、我見、我慢、我愛等四煩惱相應。

其性質為'有覆無記',乃不引生異熟果,卻能覆聖道、蔽心性!

此識為我執之根本,若執著迷妄則造諸惡業,反之,則斷滅煩惱惡業,故稱染淨識。

唯有根除四煩惱,徹悟人法二空之真理,明悟第八根本識‘阿賴耶識’,方能‘佛外無心’。”

“然而諸法無我,無始以來,末那識無時無刻不在執阿賴耶識為我,與阿賴耶識同時輪迴,流轉生死。

既然末那識也是在輪迴的,如何不覆聖道、不蔽心性?”

“依六識淨而淨,六識染而染,'末那識'既分好壞,'阿賴耶識'卻是最痴。

‘阿賴耶識’既為根本識,前七識均依第八識阿賴耶識才得以流轉。

此為‘阿賴耶緣起’……”

大雄寶殿之上,三世佛之下,一老一少。

就“我是誰?我是怎麼來的?我真的是我嗎?”等等問題展開了深入而友好的討論……

一旁的林海棠此時已經聽傻了。

一開始還能聽懂一兩句,後來就直接麻瓜了。

孟浪這傢伙……竟然還真的在研究佛法?

什麼級別的“想不通”,需要這種程度的“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