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嘔~”

從醫院出來,孟浪忍不住乾嘔了一聲。

“現世報啊……”

剛剛做完友情科普,結果副作用立刻就應驗在了自己身上。

無痛胃鏡的副作用其實因人而異,也和醫生插入胃鏡的“溫柔”與否相關。

有的人做完後毫無感覺,有的人則是發誓這輩子死也不再做胃鏡。

孟浪只是有點反胃,已經算是反應輕微的了。

最後的檢查結果並沒有什麼異常,除了有點輕微胃炎,被叮囑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之外,並沒有明顯的息肉或者病變。

“這樣看來,自己目前應該還處在胃癌的‘小萌芽’狀態,還好還好,還能搶救……”

雖然胃癌從早期到晚期的時間比較短,但是胃癌的形成卻是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

它大致可以分為“慢性淺表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腸上皮化生”、“異型增生”、“胃癌”這幾個階段。

整個過程一般是6~10年時間,大致與十年期“孟浪”的發病時間相吻合。

至於為什麼孟浪突然知道的這麼清楚……

“阿浪,你這一生,果然還是沒有錯付……可惜就是最後沒能苟住。”孟浪忍不住惋惜。

2年民科就能拳打無知野鴛鴦,這要是繼續深造個十年八年的,就算趕不上專業醫師,腳踢社群黑診所還是能做到的吧?

從小白到專家的學習時間是7年,但是這個“一萬小時定律”在自己身上似乎並不適用。

孟浪給它取了個新的名字,叫做——“24小時定律”!

這一次自己的“超時空電波族”屬性再次發揮作用,也讓孟浪摸索出了一些“使用指南”來。

首先,這種訊號接收肯定不是按照每一集自傳的先後順序來的,否則他就應該先成為業餘律師,再成為醫學民科。

而從三次“訊號”接收時的情況來分析,這更像是一種“場景觸發”。

就像是失憶病人要找回自己的記憶,熟悉的場景更容易“觸景生情”,從而開啟大腦的“記憶之門”。

也就是說,在類似的場景中,有助於提升兩個孟浪之間的“同步率”。

也幸虧是這種“場景觸發”式的同步,而不是直接粗暴的記憶融合,否則估計再更新幾集,孟浪自己都會分不清自己究竟是誰了,最後大機率會走向精神分裂。

看了看時間,他先是給林海棠發了條飛信,然後來到馬路邊,伸手攔了一輛計程車坐了進去。

“師傅,青松小學。”

計程車緩緩啟動……

而他前腳剛走,背後的車窗外,一輛大巴車就駛入了蘇市第一附屬醫院的大門。

車內,十幾名男男女女,年齡或老或少。

“哇,這裡就是附屬第一醫院?環境可比我們醫院好多了。”

“嗯!蘇市園林名不虛傳,這種環境也更適合病患恢復。”

“喂喂!我說小鷺,雖說咱們是來交流學習的,麻煩你偶爾也給點學術之外的意見,OK?”

“咱們是來交流的,又不是來旅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