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7、黃鐘之宮,律呂之本(第2/2頁)
章節報錯
唐順之笑道:“沒錯,重點在三寸九分上。”
“此黃鐘,為先天黃鐘,呂氏春秋稱為舍少。”
“而倘若以八寸七分一為黃鐘,按照弦律,那麼跨越八個音階的‘清黃鐘’應該是黃鐘長度直接減半,即4.355寸。”
“但以三分損益法,以81分為黃鐘,十二次損益後,得到的清黃鐘近似三寸九分。”
“所以,太史公雖然丟了煙霧彈,但其實也做了揭秘,他是為了提醒清黃鐘的重要性,才寫的八十一分為宮,我們無論是用三分損益法算出三寸九分,還是直接取用呂氏春秋的記錄,真正矯正誤差的標準,是舍少,先天黃鐘。”
“舍少與清黃鐘有個誤差,即4.3553.9=0.455寸。”
“這個誤差其實是管口校正數。”
“真正的林鐘管長=(黃鐘管長+校正數)x2/3校正數。”
“所以。”
“不論是太史公記錄的周朝八寸七分一也好,八十一分也罷,以黍米和葭管飛灰按照規則測量出來的黃鐘,是後天初始黃鐘,擇半為清黃鐘,清黃鐘與舍少的差值為校正值,初始黃鐘加上校正值,才是可用的後天黃鐘。”
“而重點在於……舍少。”
“太史公提醒了三寸九分,但此三寸九分,不該是我們這個時候的,而是上古定律之時,最初的先天之音,這才是一切的標準。”
“所以。”
“唯有得先天黃鐘,才能知道真正的校準值是什麼,才能得出完美的十二律與最和諧的後天黃鐘,用以定度量衡。”
度量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作為一套標準,只要共用,不就可以了嗎?
標準的數值不同,有何影響?
嘉靖明白由天地定的數值和人定的數值是有差別的,可具體在哪,他還是得問一問。
張執象想到那當初陽明先生給他彈琴,告訴他樂律與情志五臟的關係,不由說道:“若是音律和諧,能勝藥石之功。”
這是一樁好處。
他在後世聽過曾侯乙墓的編鐘聲音,那是完全不同的感覺,是沁進心神的聲音。
錢衡說:“營造之法,若尺寸得用,便有如神助。”
最契合自然的尺寸,在營造設計的時候,總會有意想不到的好處,單純的計算而言,總是“整數”好算一些,不然弄一堆小數,看著都湖塗。
唐順之笑道:“經方之密在於分量,一錢一兩得合天地,功效倍之。”
姚廣孝則說道:“度量衡更精準了,曆法也能更精準。”
這些都是可以看見的。
看不見的地方,其好處更是不可斗量。
故而。
先天黃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是文明之基,這也是姚廣孝為何肯定天子之學裡面必然有此物的原因所在。
但若只是先天黃鐘,三豐祖師定然不會讓張執象修完玄黃大典再開啟了。
裡面,應當還有關乎歷史,關於修行至關重要的東西。
或許。
河圖洛書的秘密,也在其中。
82中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