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走了麼?”

見張執象跟自己請辭,三豐祖師並不意外,或者說,張執象結丹後還能在武當山待十多天陪父母親友,已經很難得了。

“嗯,雖然現在還不到直接與那兩條龍交手的時候,但這場長生革命,弟子需要負責,也不光是武力上的保證。”

“許許多多的方面,總要親自去看過做過,才能夠更好的調整方針。”

三豐祖師能夠理解張執象的迫切,實際上,他會如此關照張執象,也是因為張執象所走的這條路,是他提倡的。

三豐祖師中年與邱祖論道,從而萌生出家之意,後來得火龍真人點撥,從而得道。

但其思想法脈,是全真三教融合的路子。

而且對於一般道士而言,三豐祖師十分強調道德修養,他在《大道論》中宣稱,“忠孝兩全,仁義博施”是行人道的核心。

基於此,他在《答永樂皇帝》詩中說:“長生之訣訣如何?道充德盛即良圖。節慾澄心澹神慮,神仙哪有異功夫。”

他不光提倡道德,更是認為修道之人應當立言立業,用自身去實踐清靜無為之道,再將自身實踐修道之經驗指點他人,這是天道使然。

千言萬語匯聚成一句話“煉己於塵俗,積鉛於市廛”。

張執象將他的理念發展,並創立“回光”一境,可以說深得他心,故而三豐祖師會在夷州出手,並對張執象傾囊相授,教授大道。

而且。

張執象與一般的弟子不同,有些弟子有濟世之心,卻無濟世之才,或者說絕大多數道人都是如此,畢竟修行首先要一個靜字,大多數人只覺得塵世喧囂。

便有意入世,卻是嘴笨口拙,縱是能說會算的,也沒有那份理政的才能,更何況是濟世之才。

張執象不同。

他不僅僅是個道士,他還師從王陽明、姚廣孝。

文明之說,振聾發聵。

可以說是真正做到了“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便是儒家的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也幾乎完成。

依照張執象的成就,按舊時的標準,已經可以稱聖了。

三豐祖師並不擔憂張執象能否主持好這場長生革命,但昨夜張執象陽神出竅,天竺那邊又亮起一道神光,這讓三豐祖師挺在意的。

“許海的變化,似乎有些不同尋常?”

“祖師看出來了?事情是這樣的……”

張執象沒有什麼好隱瞞的,將跟許海的賭局說出,三豐祖師聽罷神情有些複雜,說道:“真讓他成了氣候,即便是華夏,難保不會有人信他。”

張執象道:“總不會有人真把他當上帝,信他無非是想要他辦事而已。”

華夏人信神,基本上是有求於神。

與其說信,不如說是交易。

三豐祖師自然知道華夏人的信仰特性,他關心的神道的改變:“聖人以神道設教,在張天師創立道教以前,因為華夏文明的融合問題,各部族的神話雜糅,祭祀不等。”

“即便有教以來,神話體系依舊混淆不堪。”

“佛道兩邊,又各自一套說法。”

“在許海成勢以前,伱不如先將神道整理一翻?”

在夷州聽張執象論述過神道,三豐祖師知道張執象是能夠解釋神道演變的,但這需要一個完整系統的說法,從而辯證真假,不讓許海成氣候以後,用那種野蠻的教派來卷席真正的教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