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人王朝全面覆沒,第一次是蒙古。

在南宋覆滅後,商洲的勤王大軍從未停歇。

但能做的也有限。

元朝守住白令海峽,基本上就可以攔住商洲的勤王部隊。

而元朝會進攻東瀛,並非是想要征服一切土地,更不是東瀛要為宋朝報仇,而是以此練兵,元朝真正的目標是商洲。

可就如同商洲勤王那般,元朝同樣鞭長莫及。

隔了萬里汪洋,再大力量又能施展幾分?更何況,元朝雖不同於蒙古,用了漢制,可天下生靈塗炭之後,人口畢竟是大減了。

而且元朝基於包稅制的財政和治理方法,根本就難以統合全國之力。

朝廷玩自己的,蒙古貴族則奴役百姓,肆意享樂,地方士紳則壓榨得更加徹底,一邊孝敬蒙古老爺,一邊自己發財……

力量根本無法集中,所以對商洲無能為力。

而商洲直到明朝以前,都處於分封狀態,對國家力量的使用效率同樣低下,而這份低下的國家力量,某種程度上也是商洲一直是中原藩屬的重要原因。

所以明朝在鄭和下西洋後,沒有改變商洲的制度,而是直接劃分行省,進行了改土歸流,納入統治。

原因很簡單。

商洲體量太大,一旦邁入中央集權,完成大一統,它就不再是一個“朝中之寺”,而會是另一個……朝廷。

當然,是另一個朝廷也還好。

畢竟不過是兄弟之邦而已,怕就怕在,明明完成了統一,但卻不甘於遵從大明的法統,一旦“獨立”,就必然與大明做切割……

那就是大明的心腹之患了。

而且,殷商王族早就滅絕了,嬴政很清楚,自己一旦離開,商洲將失去能夠服眾的“王”,內亂內耗是小,離經叛道是大。

如果保留帝制,始皇帝可以培養繼承人,天然繼承一切法統。

在法理上,商洲將與大明平等。

而拒絕帝制。

始皇帝帶著奔跑了一甲子的商洲,在始皇帝離去後,又有誰能夠駕馭這個龐大的帝國呢?既沒有實力,又沒有法統,內亂必定要發生,不論內亂結局如何,大明的法統終究會高於商洲。

這是在失去名分後,由實力決定的。

哪怕大明對商洲沒有任何剝削,可力量的實質性差別卻會產生剝削效果,如此一來,歷經數代,商洲的野心家也好,民眾也好,怕是心中都會有想法了。

大丈夫生於天地間,豈能鬱郁久居人下?

可想要超越大明,必然要顛覆大明的朝貢體系……

最好的解決方桉,就是帝制。

不論承認與否,“皇帝”二字,就代表著最高的集權和法統,是自始皇帝以來,近兩千年持續不斷打造的“名”。

失去了這個名,便只能以力來補了。

自古以來,知曉名的作用,所以《左傳》有言:唯器與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名以出信,信以守器。

可既然依瓊不想要這個名,而始皇帝也不會問第二遍了,今日的選擇,未來的業果,都是大明在文明覺悟的道路上需要經歷的磨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