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4、騰籠換鳥,權宜之計(第2/2頁)
章節報錯
他笑著撫須,問道:“此是何人?”
嚴訥答道:“李春芳,字子實,南直隸人士,嘉靖七年中舉,頗有才名。今年進的書院,後來調到講武堂,做思政先生。”
徐階滿意的點點頭,指著李春芳說道:“不如,你來講講,我為何說在扶桑發紙幣?”
李春芳的回答只有兩個字:“走私。”
徐階笑了。
道:“見識不錯,的確是走私,我們能夠為扶桑做的背書,只有走私,透過走私貿易讓寶鈔與日鈔流通,而我們再以日鈔進行海外貿易,從而分潤貿易當中的貨幣份額,而其他拿著日鈔的商人,則可以透過走私,達到與寶鈔一樣的購買力。”
“然而,這不過是權益之計。”
“因為,這依舊是日鈔對於寶鈔的依附效果,倘若走私一旦中斷,日鈔的信用就會直接崩潰,我們在海權上暫且處於守勢,也無法開拓進取,所以貨幣非常不穩定。”
“可即便如此,也要去做。”
“因為只有金融才能對抗金融,江南的財富,需要一個蓄水池。”
“世界的財富,也不能任由朝廷收割。”
“所以,要在扶桑搞銀本位,在走私還能維持的階段內,完成白銀消化,將白銀流轉為實實在在的貨幣,不論是日鈔也好,還是寶鈔也罷。”
透過走私,他們可以不斷的用日鈔轉化為實實在在的商品,然後兌換為寶鈔,亦或者其他。
等以後,就算日鈔崩潰。
他們也早已脫身,承擔代價的是手中拿著日鈔的人,還有……扶桑。
當然,也可以盡力維持日鈔,但那個池子太小了,裝不下江南的財富,他們本質上是要藉助日鈔跟寶鈔搶江南的市場和產出。
待解釋以後,大家才明白徐階的良苦用心,一時間眾人欽佩不已。
可徐階知道,這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倘若他們不進行紙幣化,那等待他們的只有更慘烈的收割,這件事參考滿清末期的賠款就知道了。
不列顛支援扶桑打甲午海戰,投資了1.5億兩白銀。
而滿清整個北洋水師才三千萬兩。
兩方的船隻又是由西羅人建造的,裁判親自下場,誰勝誰負還用說?老佛爺修不修園子,炮彈都得摻沙子,因為炮彈也是西羅人賣的。
滿清戰敗。
馬關條約兩億兩白銀,要賠的卻不是銀子,而是……英鎊。
是等價兩億兩白銀的英鎊,首先跟不列顛貸款賠償,然後償還英鎊,可英鎊是金本位,黃金不夠,只能拿白銀換英鎊,英鎊瞬間升值,白銀瞬間貶值,白銀貶值後進口物資不變,價格翻倍上漲,出口物資不變,價格翻倍下跌。
一來一去,透過金融手段,賠款放大了數十倍。
這就是貨幣的降維打擊。
徐階自己對這個再清楚不過,自然不可能坐等朝廷用金融霸權進行碾壓,但主權貨幣是與國家繫結的,徐階也沒有太大的騰挪空間。
大明……太龐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