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不過是雙方的放血點。

看誰先支撐不起,而獲得優勢的那一方,自然就獲得了貿易權,西羅人就不談了,關於扶桑、朝鮮、以及南洋諸國,這貿易體量也是相當大的。

大明國內常年習慣了海洋貿易帶來的便利,各類出自南洋的香料、藥材、特產,卻是需求量非常大。

再加上跟商洲的航路已經打通。

大西洋那邊西羅人正在跟商洲死戰,航路混亂,但太平洋的航路已經恢復,可以進行大規模的貿易了。

許海出賣了十多萬西羅海盜,如願抵達天竺。

他整合天竺過後,為了建設發展,需要從大明引進許多東西,這是一筆非常巨大的貿易訂單,但可惜在滿刺加西邊的貿易,只能由朝廷說了算。

舊港宣慰司的建立,代表著半個海洋世界已經重回了大明的懷抱。

可以說。

在海貿上江南本來就吃虧,如果“倭寇之亂”中還處於軍事下風,海貿就完全沒有他們什麼事了,每年得少上億兩白銀的收入。

這筆銀子哪怕是用於治國和建設上,都是一筆鉅款。

南京過去再有錢,江南再富有,也不能一直承擔如此大的此消彼長,必然還是要拼了命的奪回軍事優勢,只有這樣才能重新謀劃海權。

十二月。

在這個鬥爭無比激烈的時期當中,嘉靖再次出招。

朝廷宣佈廢除金屬貨幣,實行金本位,以黃金為錨定物發行大明寶鈔,但卻以一年為視窗期,允許白銀以30:1的比例,換算成黃金,兌換寶鈔。

這一刀直接切到了大動脈。

不論是江南的,還是西羅人的,亦或是其他各國的。

長久的貿易當中,已經習慣了大明的銀本位,雖然有些國家已經提前預料到白銀很可能被拋棄,但當這一天真的來臨的時候,依舊爆發了恐慌。

剎那間。

全世界所有的貿易都變為白銀貿易,幾乎是竭盡一切可能的,在視窗期內將白銀運送到大明來兌換寶鈔。

倘若不抓住這個機會。

朝廷關閉寶鈔與白銀的兌換視窗,白銀還有什麼用?一種漂亮的金屬,可以做飾品和裝飾物?但那是過去,它是貨幣,才值錢,它不是貨幣了呢?

至於朝廷拿這麼多白銀有什麼用,且不說貴金屬本身的壓艙石屬性,以後白銀作為工業原料,也是很有價值的。

反正是紙幣換金屬,何樂而不為?

除了白銀以外,同樣有大批次的黃金被運到大明來,換取寶鈔,沒有辦法,必須得儲備寶鈔,只有這樣才能夠繼續跟大明貿易,從大明購買商品。

而各國內部金銀貴金屬流失,讓他們本身也失去了貨幣。

不得已也開始發行紙幣。

但已經沒有了足夠的黃金做錨定物,便只能以大明寶鈔作為錨定物,以外匯儲備來發行貨幣,等於說一手將經濟命脈交到了大明手中。

如此一來。

大明朝廷,從來沒有這麼富裕過,或者說,大明朝富得流油,而朝廷終於取得了匹配國家實力的財政能力。

過去,士紳為了不讓朝廷有足夠的財政能力,不讓朝廷掌握金融霸權,便毀掉了寶鈔。

如此,沒有發行者的金銀成為貨幣,讓士紳擁有絕對的資本。

但也將大明推入了深淵,本來在國際貿易當中,是大明用紙幣購買一切資源,卻變成了外國用金銀購買大明的商品。

本質上,是大明用商品換了沒用的金屬,而且一換就是兩百年,然後再加上滿清的接近三百年。

到最後直接被金融手段,降維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