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皇帝請了代練這種事情,整個朝廷都是懵的,進而整個天下都有點懵。

如果說其他帝王首先要了解大臣,掌控朝廷,平衡權力……始皇帝都沒有去做,他只是告訴整個朝廷要做什麼而已。

夠品級的官員,在御前奏對的時候,沒有人敢說一句假話。

甚至於,不敢不盡力。

因為你哪裡沒有做到應有的水平,那位皇帝竟然一清二楚,不輕不重的兩句敲打,便讓人汗如雨下,惶恐不安。

而一旦你交出全部忠心,問心無愧的時候,那個帝王又給你最大的寬宥,讓伱如沐春風。

任何臣子,在他面前,都會心生一種智慧深不可測的感覺。

他從不主動提議什麼,只給一個方向讓你去解決問題,當你彙報的時候,他才會雲淡風輕的點出要害和更優的解決方向。

他那雙眼睛,似乎可以看出一切才能。

他絲毫不顧及科舉功名,人才的選拔安排如同羚羊掛角,但事後一看,只覺得精妙無比。

他發揮人才的最大效率,卻根本不倚重人才,諸般政策的執行,回過頭來一看,竟然是相互呼應的,讓人不知不覺就宛如落入了巨大的牢籠當中。

在他制定的規則之下,每一個人都只能兢兢業業,容不得半點馬虎。

他的意志被徹底貫徹,無人能夠反抗。

從京師到北直隸,再到整個北方,短短一個月的時間,整個帝國都被他調動起來,所有人都馬不停蹄的執行著他的意志。

利益的收割、平均。

每一個人都小心翼翼,不敢越雷池一步,但又覺得在規則之下,無比的安全。

本來還要經歷漫長鬥爭的均田免賦,整個北方士紳的頑抗,在他的面前,就好似不存在一樣,國家機器滾滾向前,一切牛鬼蛇神都不過是螳臂當車。

那十萬秦軍分明一直駐守在京師,也沒有動過。

但普天之下,給人的感覺,卻又好似處處都是大秦王師……

在夏言安排下的宣大邊軍遠征建州,的確成功的給建州送了溫暖,但本應該亂成一團的邊軍,絲毫不敢造次,按照嘉靖早先準備的軍隊改革,五軍都督府正式建立。

韃靼、瓦剌、哈薩克、帖木兒、亦力把裡、卡契、天竺、尼巴剌、緬甸、暹羅……

邊境各國無比配合,甚至制定了協防管理的駐軍制度。

只一支騎兵北上韃靼,由達延汗率先臣服之後,帶上各國的部隊,開始巡遊,部隊越來越大,軍勢越來越盛,一路巡遊,直接不戰而屈人之兵。

那是一種很玄乎的感覺。

他們知道大明如今是秦始皇在代為君主,恐懼便驀然升起,明明局勢與之前沒有太大變化,卻給人一種喘不過氣的感覺。

因為,只要懂歷史的人都知道。

這位始皇帝統一六國後,短短十一年間,究竟做了多少事,他們可一點都不覺得自己離得遠就安全。

如果說漢武帝的“寇可往,我亦可往”是針對匈奴的一種戰略態度,是表示不論你在哪裡,我都要保持攻擊能力的態勢。

那這位始皇帝只有兩個字——征服。

百越夠遠?深山老林瘴氣太多?部隊補給跟不上?那就發兵五十萬,集全國之力維持後勤,以秦馳道保證陸路運輸,修靈渠保證水運,一年打不下來那就打十年,十年打不下來就打二十年。

戰爭,從來就是國力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