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4、陰陽歸本,各司其職(第1/3頁)
章節報錯
永淳沒有說女子不能讀書這些。
實際上京師大學已經招收女生了,因為沁源的教育本就是男女平等,所以沁源出來的學生,女子也佔了三分之一。
故而面向社會的招生,女子也能入學,明朝風氣開放,相比於士子的猶豫,女子求學反而更加積極。
但在讀書之外。
女子又何必事事與男子爭?種田就是男子力氣大些,搬磚就是男子效率高些,工廠裡打螺絲也得是男子,戰場上殺敵,還是男人厲害些。
這些女子也要去比?
正常生活,該參與的參與,該幫襯的幫襯,如是而已。
所謂男女平等,那是陰陽各歸本位,各自做各自擅長的事,才是正理。
永淳想做的,是在讀書生活之外,在女子擅長的領域中,給她們提供學習的地方,給她們提供展示自己的地方,讓才藝可以如同男子有才那般得到足夠的尊重和地位。
如揚州瘦馬那種。
買來有資質的女子,十年嚴苛教導,學得一身絕藝,最終淪為他人金絲雀,這種沒有自由,掌握不了前程的狀況,是讓無數女子窒息的。
如果說,男子還能憑藉十年寒窗,能博取功名,有個出路的話。
平民家的女子,生得再好看,再有才華,也只能淪為玩物,這才是這個時代的悲哀。
而富貴人家的小姐,則完全不一樣。
那些明媒正娶的妻子,男方給的聘禮是多少,女方家裡的嫁妝是至少翻倍的,所謂十里紅妝,不是男方給的浪漫,而是女方的家世。
因為,嫁妝是獨屬於妻子的,丈夫根本無權處置。倘若離婚,妻子是可以帶著嫁妝回家的!
一般而言。
正妻的嫁妝,其資產至少是整個家庭的六分之一,甚至還要更多,所謂門當戶對,不僅僅是結婚,還是合資經營!
而所謂的嫡長子繼承製,其實是與推恩令並行的!
嫡長子能夠繼承的就只有父親的爵位,而父親死後,財產是所有孩子平分,無論嫡庶,嫡子和庶子的差別在於婚姻!
如彩禮和嫁妝。
庶子不給或者少給彩禮,就是成立新家庭沒有什麼投資,就意味著娶不到好媳婦,而庶女出嫁,不返足夠的嫁妝,那就等於是賣女兒……
這才是嫡庶的區別,是體現在父親活著的時候,父親死後,對於父親的遺產,兒子們是平分的。
為什麼嫡長子看起來分的最多?
不光光是父親在婚姻時的支援,還有母親的嫁妝!這才是關鍵!
嫡長子繼承製,繼承的根本就不是父親的家產,而是母親的嫁妝。因為平日裡用的都是父親的錢,母親的嫁妝是一直在營收增長的,此消彼長,在繼承的時候,就能夠看到差別了。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自古以來,夫妻都是平等的,所以是一夫一妻制,其他的諸如侍妾的存在,嫡庶的不平等,那屬於階級矛盾,而非男女矛盾。
搞明白了自古以來的婚姻核心,是合資經營,就明白了這套模式之下的平民女子有多慘。
其命運基本只由家庭決定,不受個人因素改變。
若是無才無色也就罷了,男耕女織的生活也算平穩,因為男耕女織下的經濟基礎,也決定了妻子和丈夫的平等。
可如果是有點姿色有點才能的平民女子……
都無需達官顯貴,甚至不需要地主老爺看上,只要有地痞流氓盯上,下場就難耐淒涼了。
永淳公主根本不但心富貴人家的女兒,她要做的是,給那些平民的女子,一條上升的通道,讓她們施展才華,形成一股力量,然後可以反哺社會,最好可以做到以教坊司的盈利來維持大明的養濟院、漏澤院、惠民藥局。
養濟院是收養鰥寡孤獨的。
漏澤院是免費的墓地和喪葬。
惠民藥局是廉價醫療。
其實明朝是一個高福利社會,朝廷在還能正常運轉的時候,是不會讓人餓死的,這點在利瑪竇等西方傳教士來到大明時所寫的見聞是有體現的。
他們甚至說,那些流浪漢、乞丐都能在養濟院裡生活,不會餓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