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海寶相莊嚴的講著雙修之法,他的描述直接而露骨,許多人聽了都臉紅,內心有著悸動,可是聽著聽著,大家都沉默了起來。

彷彿他的聲音有一種力量,帶著人們脫離了最底層的慾望,開始變得空明。

唯有直視慾望,才能放下慾望。

雙修,在密宗裡面的詞彙來講,應該叫“樂空雙運”,我們普遍理解的那種雙修,其實只是“樂”。

大樂而性空,以至於無相,則為實相。

雙修在密宗最早只傳授給天資最聰穎的弟子,因為普通人無法看破人世虛妄,會沉迷於樂欲,但在密宗的發展傳播當中,終究還是行事不密,也因為人的本性,雙修之法開始氾濫起來。

就像一個字讀錯了,就只能改變它的讀音一樣。

密宗的法師們只好加以引導,這就有了法海講佛法的這一段,表面上講雙修,實則引導人們看破塵欲,明心見性。

值得一提的是,密宗也是大乘佛法。

只是跟禪宗這樣的顯宗不同,禪宗只講一個“悟”字,自六祖惠能以後,更是追求頓悟,而密宗顯然更傾向於神秀的“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密宗講漸悟,講次第修行,雖然也推崇諸法空相,但要先修到極致,再空。

事以密成,法不輕傳。

密宗雖然對於修行之法的傳授十分謹慎,但畢竟是大乘佛教,對佛法的傳授同樣十分慷慨,行菩薩乘普渡眾生,願為眾生講法。

張執象聽明白了樂空雙運,才明白密宗的雙修是什麼意思。

但,還是包含男女雙修啊。

接受正統金丹大道的張執象還是不太認可,覺得有取巧之嫌,真正的雙修只有一個,那就是性命雙修。

密宗雖然修命,但他們修命是為了“捨命”。

這跟佛教的基礎理論“緣起性空”有關,所以佛教是偏科的,他們只修性,不修命,便是修命也是為了捨命而修。

張執象並不認可佛家這套,但法海能夠引導聽眾直視慾望,審視己心。

明顯是修為極高的。

為了打探法海的來歷和目的,張執象前行到靠近法海的位置,在法海休息的時候問道:“道家自東漢魏伯陽著《周易參同契》以來,丹鼎派經歷了由外丹到內丹的發展過程,又有紫陽真人張伯端著《悟真篇》,到本朝《性命圭旨》刊印,經歷一千多年發展,終於成就性命雙修的金丹大道。”

“佛教專注性空,捨命修性。”

“所謂樂空雙運,不過是專注修性而已。”

“上師。”

“是道家這千年的路走錯了,還是佛家的路錯了?”

張執象不是槓精,他一直秉承求同存異,但此時為了跟法海搭話,也確實對這個問題升起了探討的想法。

金丹,性命雙修。

佛教,捨命修性。

如果性空是唯一的真,是唯一的實相,那便否定了命的存在,佛道兩家的修行理論,在這一塊的確是不相容的。

張執象想看看法海會如何回答這個問題。

法海本來是閉目靜養的,聽到張執象的問題便睜開了眼睛,說道:“兩家都沒有錯,只是道家看到了天地的樂,佛家看到了天地的悲,僅此而已。”

佛家著眼於緣起性空,在開端和終末,那裡,確實沒有命。

而道家專注於“反者道之動”,在於迴圈的過程,確實需要性命雙修。

一句話便讓張執象明白了兩者本質上的區別,冥冥之中對於道的感悟更上一層,張執象再一次確定這位法海大師,的確人如其名,是法的大海。

“多謝上師點撥。”

張執象雙手合十,向法海一禮。

“南無阿彌陀佛。”

法海唱了聲佛號,頓時全場所有人都如同雷音響徹一般,有醍醐灌頂之效,只覺得聽到了天地間最大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