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教在生命、靈魂上的研究,也解釋了墨教為何組織結構會用佛教的六慾天來構建,也解釋了明教的前身“摩尼教”或者說“墨尼教”的誕生。

這是墨教不同於墨家的地方。

或者說,是因為墨子之死導致“明鬼”崩潰後的探索方向,正是以外算解析的生命和靈魂。

“不光是意識魂魄,對於炁,我們也有研究。”

漫天鐵砂之下,墨子說著話,便用竹杖挑起了一塊石頭,隨後輕輕放下,很微弱的濺起些灰塵,石頭自然無比的落地了。

“看,所有東西都在往下落。”

“墨子言:說力,重之謂,下與重,奮也。”

“萬物落下,是因為有重力,它會落得越來越快,是因為力的作用,讓其‘力,刑(形)之所以奮也’。”

“有力,必然有施加者,是誰給萬物施加了重力?”

鉅子竹杖緩緩點地,說道:“是大地,或者說,是我們腳下的這個星球,地球。而地球如何運轉?圍繞太陽。”

“所以,太陽又給了地球‘重力’,不,說重力其實已經不對了,那已經是在‘天’上了,該說‘天力’?也不對,因為萬事萬物之間,都在互相影響,給對方施加力。”

“地球在吸引我們,太陽在吸引地球,所以,這應當是——萬有引力。”

“你們內算學不是常說,天地的影響嗎?太陽與地球的引力,不就是天地的影響?佛家不是說因緣際會嗎?萬事萬物都有力在影響,不就是所謂的‘緣’?”

“瞧,你們說的含湖,不能描述,我們都分析清楚了。”

“但要說明炁,首先還得從你們的元氣論說起。”

“你們認為元氣是萬事萬物的根源,這點,我在自身的修為足夠高後,也的確看到了,我們這些有形的,一切所表現的,僅僅是宇宙當中的很小一部分,更多的部分,與我們同在的部分是元氣,不過我們給了它一個新名詞——以太。”

“力的存在,總是要有個介質才能夠傳導,那並不是水、空氣這種,介質不會不同,因為它要適應萬有,所以介質只能是——以太。”

“有了介質,我們知道了力的傳導,互相之間,應該有個發力的源頭才對。”

“可如我們這般,站在這裡,如何發力?”

“那些不能動的石頭呢?”

“太空當中,地球在自轉,太陽在自轉,星體之間尚且可以用自轉來解釋,可萬事萬物呢?當有一個我們看不見的‘自轉’才對。”

“那才是萬有引力產生的根本。”

“我們稱之為‘磁場’,就像磁鐵一樣。”

“你們可能沒有研究過,人的血液會是紅色,是因為鐵,像許海他們這些龍種,將血變為藍色則是因為銅。”

“你們內算說氣血同源,本質上不過是鐵與磁場的關係罷了。”

“萬事萬物都有磁場,但生命與金石不同,如荀子說: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

“換你們的說法,就是人有三魂七魄,而動植物並不齊全。”

“總之怎麼都好,本質上是因為我們有了更多的主觀意識,可以透過修煉控制自身的磁場,而動植物的主觀意識不夠,所以很難控制,這些便體現在修行上的差別。”

“說到這裡,你應該明白了。”

“所謂的修仙也好,修佛也罷,你們這些不過是在提升自我對於磁場的控制,用那些粗淺籠統的境界和名詞去劃分,導致修行之人參差不齊,也雲裡霧裡,不得法門之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