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1、大乘小乘,鋼鐵巨乘(第1/2頁)
章節報錯
在遇到法海之前,張執象其實對佛法不感興趣,也基本沒有研究過,因為佛道在根本理念上有差別,道家特別是金丹大道強調性命雙修,而佛家強調捨命修性。
在認定性命雙修才是正道的情況下,難免會覺得佛家那套殘缺不全。
可當法海告訴他, 佛家看到的是天地的悲,道家看到的是天地的樂時,張執象便豁然開朗了,兩者並不相悖,只是目標不同而已。
如此一來,張執象才開始潛心觀看佛家的典籍, 去了解佛法。
而看過佛法後,發現……佛家這一套理論體系, 極為嚴密。
佛學的一切根基是“緣起性空”,又有三法印用以驗證所有佛法的真假,地水火風四大是佛家的世界觀,四大皆空又是對緣起性空的註釋,而苦集滅道四諦又是佛法修行要旨,關於四諦又有三輪的次第修行……
張執象不是佛門弟子,自然無所謂大乘小乘,對佛法無規矩門戶之見。
儘管佛家一直說大乘佛法和小乘佛法只是兩個派別,不是遞進關係,但張執象仔細看過佛法後,覺得就是遞進關係。
為何?
還是佛祖入滅那件事,佛祖入滅,將應度者皆度之,自覺緣分已盡,方才入滅。
而小乘佛教就是秉承這個理念,認為只有“應度者”可以成佛, 所以他們保持“原教旨”, 講究按照佛祖的教導, 次第修行,開悟證果。
你累世修行,活在世上,又豈能說修行是個人的事情,與旁人無關?
你既然沾了因果,又豈能不還?
小乘佛法只修“聲聞乘”、“緣覺乘”,卻是欠了因果,這就需要“菩薩乘”來還了,需要發菩提心,以先成佛帶動後成佛……
道理還是那個道理。
大乘佛教看到了小乘佛教的缺陷,所以有了發展,可如何發展,大乘佛教只給了方向,說要發菩提心,幫助眾生成佛,可眾生如何成佛?
這點佛祖沒說,因為佛祖入滅以後,大乘佛法才開始分化, 分為大眾部和上座部,便是大乘和小乘了。
佛祖沒說的東西, 自佛法傳到中土,千年以降,也沒能找到解決的辦法。
所以大乘佛教會出現“佛閥”的現象,導致三武一宗的滅佛運動,這些事情,佛門中人很少去想原因,即便想了,也有成見。
但張執象看的很明白。
因為,大乘佛教的出路根本不是佛家自己能解決的,這是屬於儒家的範疇,也需要道家參與……
佛家擅長的是解決“人與自我”的關係,而大乘佛法要普渡眾生,這明顯是“人與人”的關係,擅長這個的,是儒家。
但,儒家能回答這個問題嗎?
《道德經》有云: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儒家對人與人關係的處理,是在“失道”之後的,先是以立德為不朽,守人心的第一道防線,沒守住,只能講仁,仁也不行,便只能講義,當義也不行的時候,就只剩禮了。
所以儒家的脈絡為孔曰成仁,孟曰取義,仁義漸失後,便以禮教為主。
所以,今天的儒家,更解決不了這個問題。
儒家也不能解決,不光是因為儒家的“衰弱”,更因為即便“人與人”的關係為主體,人也始終在天地之間,人始終與自我有關。
故而,還是要三教合流,才能回答這個問題。
這是……文明的問題。
這樣的問題,這個時代的僧人自然回答不了,哪怕是姚廣孝也答不了,因為姚師沒見過衰落,他只看到了華夏文明的盛,沒有看到敗,沒有看到西風壓倒東風后的一地淒涼,缺乏印證,所以對於文明的出路不如張執象看得清晰。
所以。
張執象要講的法,超出了當今大乘佛教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