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成例在先,人心浮動(第1/2頁)
章節報錯
莫登庸如何,已經沒人去關心了。
這不是成王敗寇的問題,而是時代大勢的問題,仇鸞沒有辦法在安南停留太久,他們攻打安南本來就是為了支援南洋。
大軍繼續往南。
朱紈在攻破清化府後繼續掃蕩安南全境,仇鸞命人在新安府蒐羅船隻,準備沿湄公河而下,
以便控制真臘,仇鸞甚至做了好從陸路去滿刺加(馬六甲)的準備。
嘉靖只說要支援南洋,仇鸞卻已經開始做好封鎖南洋的準備了。
這並非是異想天開。
雖然遠征作戰後勤壓力很大,但還是該這麼打。許家可不是安南這種土雞瓦狗,這一仗的關鍵在於雙方的軍工能力。
他們有擊發槍,火炮水平相同。
而許家槍械落後,
但有制海權,從戰略上來看,許家佔盡了主動,如果不想被許家牽著鼻子走,就必須攻敵所必救。
滿刺加一封,整個東西貿易就要斷絕九成以上。
而許家想要打通航線,清除明軍,就必須上岸打,那個時候,才好較量。
升龍城。
明軍主力還在這邊,仇鸞找到黎維寧,跟他說明了後勤補給的重要性,再次問黎維寧能否穩定安南,並保證後勤補給。
黎維寧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帶著仇鸞去了就近的一個農村。
此時正在開訴苦大會。
這村子叫胡家村,不是因為村民都姓胡,而是這村子是胡老爺的,大明土地兼併都那樣了,
更遑論安南了,只會更加嚴重。
甚至可以說,安南還沒有完全進入士紳社會,它還殘留有門閥世家,也還殘留五代的軍閥。
情況要更加複雜,百姓的日子也越發難過。
在大明,幾代積累,只要供得起脫產讀書,好歹還有科舉的路子,可以鯉魚躍龍門,而後黎朝雖然一切制度模仿大明,但教育還處於壟斷狀態,它更類似於滿清。
屬於那種識字率不足1%,科舉由地主壟斷的狀態。
這其實就是明清科舉的最大區別。
在明朝,百姓還可以讀書考科舉,特別是江南富庶地區,如嚴嵩、張居正他們,其實出身都不好,嚴嵩父親是屢試不第,連秀才功名都沒有,而張居正祖父是王府護衛,父親才是個秀才。
換在滿清,這兩根本考不起科舉。
安南就是這個樣子,胡家村就是胡老爺一家吃著租子讀著書,考著科舉做著官,對村子裡的佃戶,幾乎是看做封建農奴。
可想而知,他們過去的日子有多悽慘。
往日的冤屈一朝傾訴,那是何等洶湧,人們哭得稀里嘩啦,這個時候,黎維寧再讓人將胡老爺帶出來,接受公審後,胡老爺直接被憤怒的百姓們生撕了。
這個時候,黎維寧再站出來,告訴他們,胡家的大門已經開啟,讓他們去拿回自己的東西。
平日溫順不敢絲毫反抗的百姓,瘋狂的衝進了胡家大院。
看著這些。
仇鸞皺眉道:“就算要分東西,換成錢財,平均分給百姓不好麼?這樣打雜搶燒,折損不談,分配也不平均吧?”
黎維寧笑道:“我要的又不是平均,而是讓他們發洩。”
“他們太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