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4、土木之禍,九邊糜爛(第1/2頁)
章節報錯
張執象見過達延汗後,也就沒有必要去豐州灘了。
他會繞路到河套來,看氣候和黃河其實是意外,主要目的是提防晉商。大明五大商幫,他一直在跟江南的豪商交手,可這次跟嘉靖回京師,準備大刀闊斧做一些事情的時候。
陡然想起, 北方雖然不比江南,但也不是安然無恙的大後方。
相反。
他們要做的事情,無論是基於均田免賦的三農改革,還是民權興起對舊有體制的衝擊,都會讓北方亂起來。
難道,江南有南京作為中樞、推手, 北方就沒有嗎?
有的。
如果說土木堡之變還是偶然事件,北方並沒有明確的勢力中樞, 那土木堡之後就已經有了。
當年英宗尋邊, 嚴查軍糧虧空導致的偶然事件,根本就不是什麼出城打瓦剌,哪個出征把朝堂六部大臣帶大半的?哪個出征帶著滿朝文官及家屬溜圈的?
英宗就是學遼國的巡狩。
準備一邊拉練軍營,一邊整頓軍務,檢查各地糧倉,然後順勢查抄罪證,整頓朝堂,然後犒賞邊軍,把握軍權。
結果,想法很好,幾乎大部分問題,都能在這次巡邊解決。
一路上大臣不斷建議停歇,幾乎是走一天就以各種理由停一天,前面糧倉接連起火, 陰兵借糧、火龍燒倉不要太頻繁。
英宗哪能讓他們把證據都銷燬完畢,當即不再停留。
一路上的罪證,直接把戶部尚書王佐、兵部尚書鄺埜訓得跟孫子似的, 文官好歹講遊戲規則, 倒也沒想造反。
但,這些糧倉的虧空,邊軍的貪腐,顯然不光是文官參與其中。
最終是要落到宣府總兵楊洪,大同總兵石亨身上的。
兩個總兵都參與了,底下軍官能沒份?於是,一不做,二不休,土木堡兵變了,什麼?是也先打敗了英宗?
土木堡在長城內呢!宣府、大同都還在,也先能夠突破邊關,以三萬打傳說中的五十萬大軍?
然後皇帝硬生生被圍殺,這兩個總兵坐視不理?
完了,皇帝讓人“俘虜”了。
楊洪、石亨不但沒有被處罰,反而都帶兵進京了,一個個全部升官,家中子弟全部進京營當將領,那可真是好誒。
于謙一個新上任的兵部侍郎,根本排不上號的,哦,孫太后支援,主持了宣府大同都還沒丟的“京城保衛戰”。
還改了明朝的軍制,讓三大營變為了十團營,不斷從地方調壯勇進京補充兵力是吧?
土木堡死活沒有的後勤,空了的六大糧倉全部都有糧了,然後瞬間運到了京師對吧?
無比信任於謙的孫太后,結果放著自己現成的孫子,現成的太子朱見深不立皇帝,跑去立了個不是自己兒子的朱祁鈺當皇帝是吧?
你于謙一個兵部侍郎,越過朝廷那麼多大佬,直接當攝政王是吧?
這尼瑪是忠臣?
還要留清白在人間,後面的文人洗地也是真的可以,姚廣孝的《逃虛類稿》改一改,詩就變成《石灰吟》了,英宗就成千古第二昏君了。
當真是高明。
要不是于謙囂張跋扈,不把內閣放眼裡,朝廷也不至於把英宗請回來啊,英宗好歹遵循遊戲規則,哪有你于謙這麼當軍閥的。
你這麼牛,跟南京商量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