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姚廣孝的評價是:“不對。”

“再給你一次機會。”

“好好答。”

張執象心下一沉,一旁的嘉靖也緊張的捏緊了拳頭,畫面好似靜止了一樣,只有老和尚在喝著茶,眼看一杯茶飲盡,將要放下杯子的時候。

張執象終於開口了。

這讓嘉靖鬆了口氣,但張執象沒有答,而是在問,他問道:“莫非,佛家是本土宗教?”

嘉靖有些愕然,去看老和尚,老和尚卻笑了。

他問:“為何如此看?”

張執象認真說道:“佛教流傳到華夏,結合了中華文化,才真正發揚光大,沒有結合中華文化的佛家則落後淘汰,是以後世,唯有華夏的佛教能夠昌盛,而其起源的天竺反而沒落。”

“佛教的核心既然是中華文化,那便算是本土宗教。”

“既是中華文化,自然三教同源。”

姚廣孝略微有了興趣,他笑了笑,問道:“佛教何時傳入華夏?”

“東漢時期,白馬寺?”

這個歷史課本上就有介紹,張執象記得很清楚,但姚廣孝又問:“為何取名為白馬寺?”

張執象開始搜腸刮肚,答道:“有兩個說法,一是白馬負經而來,所以取名白馬寺。二是《高僧傳》中,說外國有個國王,曾多次下令毀寺滅佛。招提寺被毀壞的前夜,有白馬繞塔悲鳴。國王聽後,頓生慈悲之心,停止毀寺活動,並將招提寺改名白馬寺。”

“此後寺廟多以白馬為名,傳入華夏的第一座寺廟,也取名為白馬寺。”

姚廣孝沒有理會白馬負經的說法,而是直接問道:“何為招提?”

張執象愣了下,這不是音譯嗎?

倘若不是音譯……

他喃喃道:“招提,一般多指提拿犯人,寺廟怎麼會叫招提寺……”

見張執象已經發現盲點,姚廣孝便開始講解:“《後漢書》記載,東漢明帝時期,佛陀為楚王造圖讖謀反,明帝怒,遣使天竺,問佛道法。”

“《魏書·釋老十》記載,明帝遣郎中愔、博士弟子秦景等使於天竺,寫浮屠遺範。愔仍與沙門攝摩騰、竺法蘭東還洛陽。”

“白馬寺為何也會叫招提寺?”

“因為佛陀本就是作為犯人,被提到洛陽的啊。”

“何為浮屠遺範?”

“死了的佛陀,才有遺範。”

“《高僧傳》所言有誤,並非是外國的國王下令滅佛,而是漢明帝下令,讓使者去大月氏借兵滅天竺,並滅掉佛教,毀掉所有寺廟,將佛陀與佛主全部送到洛陽來。”

“然後……問佛道法!”

“佛教高僧,佛法《四十二章經》,釋迦牟尼立像,佛家的精髓全部都搬到了白馬寺。在大漢朝廷的監督下,佛教必須向道家學習,進行改造。”

“直到漢桓帝時期,才改造完成,允許傳教。”

“什麼才算改造成功呢?華夏一直以來,都是堅持華夷之辯的,蠻夷自然敵視華夏。而佛教的重生,就是為此而服務。歸化蠻夷,認可漢庭統治,才是佛教的職責。”

“胡人或招或提,安排在寺裡,統一接受教化。”

“接受‘朝中’的原則。”

“胡人信了佛,便是認可了‘朝中’,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哪怕佛教被允許傳教,教徒也都是胡人。”

“直到曹魏時期,才出現第一個漢人信徒。”

“其人名為朱士行,願受佛門八戒。”

“民間談及此人,多稱之為——朱八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