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大軍圍剿,經典復刻(第1/2頁)
章節報錯
冰涼如水的夜色中,一支艦隊開進了南京城。
比張執象他們預計的晚了一天,但並非是航程問題,而是一支軍隊進城,總要有相關的安排才行,更何況這支軍隊還要等新的主事人。
終於。
在新的主事人,汪養浩的舅舅楊昭趕到了應天,跟隨大軍一起進城。
汪養浩母親的孃家是泰和楊氏,祖上是五朝元老,明初重臣,三楊之一的楊士奇,是那個號稱“仁宣之治”,結果把交趾打得跟土木堡一樣,主持朝政的三楊。
說說交趾。
交趾黎利叛亂,但被保定侯孟瑛和榮昌伯陳智打到寮國那邊去了,並決定追過去將最後的幾百人徹底消滅掉,結果,朝廷一旨詔令,不讓打了,命招諭之,還土,也就是讓黎利這夥人回交趾。
這道旨意絕對不是仁宗下的。
因為就在那個月,鎮守交趾十八年的布政使兼按察使黃福被調回了南京,為什麼呢?因為黃福是山東人,是北人。
兩個月後,主戰的保定侯孟瑛被削職奪爵,流放滇南。
同時,朱棣安排在交趾的鎮守太監馬騏也被召回,也就是說,仁宗繼位的三個月內,朱棣安排在交趾的文官、武將、太監全部被調走。
然後,內閣派了個新的鎮守太監山壽,來掌管交趾一切事物。
山壽到交趾之後,軍隊就再也不剿匪了,他來的時候,黎利才四百多人,躲在寮國,可就在宣德二年,僅僅只隔了一年多,黎利攻打昌江城的時候,就有了八萬多人。
從此交趾局勢全面崩潰。
沒辦法,為了給在位僅九個月的老爹擦屁股,朱瞻基只得效仿爺爺朱棣再徵交趾,可宣德年間,內閣依舊是三楊把控。
朱瞻基除了英國公張輔鎮守京師不能動以外,將當時排名靠前的武將全派出去了。
結果和未來的土木堡一樣,軍隊一出去就出事了。
安遠侯柳升陪朱棣五次北伐都沒事,可在宣德二年九月,剛到鎮南關,就中了埋伏,大軍沒什麼損失,主帥卻陣亡了。
柳升是總兵,副總兵保定伯梁銘當天沒有參加戰鬥,可是第二天就在軍營裡暴斃了。
同日,參贊軍務的太子少保南京兵部尚書李慶,也在軍營中暴斃。
三名主帥,兩天內全部意外去世。
很蹊蹺吧?這還不算完,第三天,柳升率領的七萬大軍,全軍覆沒了。這麼一看,是不是跟土木堡和薩爾滸挺像的?
另外兩路,黔國公沐盛和成山侯王通也沒有好到哪裡去。
進攻,找不到人,不想打的時候,處處中埋伏,就跟敵軍開了全圖一樣,沐盛活活被打回滇南,王通困守城中,一步都不敢出城。
僅僅兩個月,宣宗的南征就失敗了。
是不是感覺很離譜?
誒,離譜就對了,為什麼呢?因為當時的內閣首輔兼兵部尚書就是楊士奇。
楊士奇是好人嗎?
史書上怎麼寫,就那樣吧,可他長子楊稷卻在家鄉為非作歹,身上背了幾十條人命,後來被英宗弄到詔獄裡去,也不殺,也不判,楊士奇才老實了。
可惜,楊士奇死太早了。
膽敢操控內閣的英宗後面也就遭了反噬……
楊士奇一死,英宗轉頭就把楊稷給颳了,但楊士奇的次子楊道,在成化年間卻當上了太常少卿,泰和楊氏的富貴也一直傳了下來。
畢竟,楊士奇“功績彪炳”、“滿門忠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