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道難嗎?不難。

從劉宋時期,宋明帝支援陸修靜編輯《三洞經書》開始,世間道經道法就有了系統性的整理。

開元年間,唐玄宗下令搜尋天下道經,彙編成《一切道經》,即《開元道藏》,共收入道書5300卷,從這裡開始,歷朝歷代官方都極為重視道藏的編修。

嗯……大清除外。

宋真宗時,修《大宋天宮寶藏》,共5481卷;金章宗時,修《大金玄都寶藏》,共6455卷;元太宗時,修《大元玄都寶藏》,共7800餘卷。

明永樂十七年,大修道藏,永樂二十年編修完畢,共5305卷,正統十年刊印,稱為《正統道藏》,也是一直延續到後世的道藏。萬曆三十五年的時候修了《續》,新增了180卷。

後世的《中華道藏》便是以《正統道藏》為底本編撰的。

可以說你想學的東西,都在《道藏》裡面,而且從《大宋天宮寶藏》開始,都一直是有刊行的,普羅大眾都可以購買。

可問題在於,《正統道藏》有5305卷,刊印用的經板有12萬塊……

對於道藏,只有四個字可以形容——浩如煙海。(中華道藏有九千萬字)

別說普通人摸不著頭緒,修行中人也很少將道藏看完的,想要從道藏裡摸索出一條康莊大道來,外行人絕對做不到。

內行人……基本沒這個心思。

如三豐祖師和老天師他們,想做自然也能做,但極為費工夫不說,這件事做出來也沒有什麼益處,普通人安生立命都難,如何去求長生?

正如百日築基的前提是十年調養,修行從來就不是什麼簡單、安全的事情,相反,修岔了的後果極為嚴重。

所以,他們不曾花費這個心思去教普通人修道。

在他們看來,修行一事,還是收徒弟,言傳身教最為穩妥,也最為高效。

但,時代會變。

老天師他們也不會想到未來會有物慾橫流的一天,會有娛樂至死的一天,在那個迷失的年代當中,張至順道長摒棄了門戶之見,以普通人能夠更好的修行為目的搜尋道藏,“摘”出了一部《炁體源流》,只為省卻旁人數十年搜尋之功。

逐句註釋,將畢生所學所悟,毫無保留的公諸於世。

只為了那世俗泥潭中掙扎的人們,有那麼幾個願意出淤泥而不染的,能夠找到一條路,便是不信這些,好歹也可以練練八部金剛功,權當做廣播體操,強身健體……

《炁體源流》是懷著至誠至善的普渡之心編寫而成的。

是張道長站在普通人的角度,盡其所能的指出的一條康莊大道,因而,陽明先生說自己不能改一字,便是老天師、三豐祖師也不會去刪改。因為,已經不能做得更好了。

“先生,你說我請願的時候,講《炁體源流》會有人來聽嗎?”

張執象見陽明先生認可此書,便將心中的一個想法問了出來,靜坐是為了請願而做的示威,但不能因此而荒廢時間。

靜坐的時候,也應該學習。

王陽明慈祥的摸了摸張執象的頭,說道:“會有人來聽的,即便是修行有成的道士,也會來的,便是老天師也願意聽聽的,溫故而知新,才可以為師矣。”

“修行雖然講財侶法地,普通人沒這個緣分。”

“但,修行之心,長生之嚮往,眾生生來便有,老夫謂之:聖人之道,吾性自足。”